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刘晓
文章字数:3072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重大论断,将高质量发展置于国家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其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增长策略,更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的根本要求和内在逻辑。
  一、高质量发展何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
  高质量发展并非凭空提出的概念,而是植根于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性变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因。过去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虽然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已无法满足人民对更高品质、更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发展的向往。高质量发展正是破解这一矛盾的战略锁钥。高质量发展直接回应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短板,将发展的重心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全面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显著特征。其一,人口规模巨大。我国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让全体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始终从具体国情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其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更要构建合理的分配格局,防止两极分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其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高质量发展内含着文化繁荣、精神富有和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价值追求。其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其五,走和平发展道路。其核心动力源于内部的科技创新和制度优化,而非外部的资源掠夺和霸权扩张,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和平崛起、合作共赢的道路。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演变的客观规律和主动选择。纵观世界经济史,各国在完成工业化初期后,普遍经历一个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阶段。对中国而言,这一转型尤为迫切。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格局以及国内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延续传统增长模式困难重重。因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既是应对挑战的战略抉择,也是迈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全球意义
  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全球现代化浪潮的宏大叙事中,其独特性与世界意义愈发凸显。它不仅是中国自身的伟大实践,更以其创新性的理论与成就,为全球发展贡献了新的范式。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先发优势,掌握了现代化的话语霸权,长期将“现代化=西方化”的线性叙事固化为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元范式。这种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模式,通过殖民扩张与制度输出形成单向度的现代性规训,本质上是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内核的文明优越论投射。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有力地打破了这一单线叙事,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番图景。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道路。这种跨越式发展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不同历史起点上探索自身现代化路径的宝贵启示。西方现代化道路往往以资本为中心,虽然创造了巨大财富,但也带来了贫富悬殊、社会撕裂等弊病。中国式现代化则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本质要求,探索了一条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现代化新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经济成就,更在于它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它以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为历史根脉,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与人类文明成果进行创新性融合,构建出具有主体性的现代文明范式。这种文明新形态既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又实现与全球文明的对话互鉴,为发展中国家突破“依附性现代化”困境提供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发展方案,其“并联式”发展路径展现出超越二元对立的东方智慧。
  三、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呈现与卓越成效
  理论的光辉最终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高质量发展并非悬浮于空中的理念,而是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展开的波澜壮阔的实践。从经济、社会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正深刻重塑着当代中国的面貌。
  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为驱动引擎,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一批创新型城市和产业集群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已率先从“速度”转向“质量”。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达6.46%,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93.3%,这一强度在全球范围内亦属前列。据新华社报道,深圳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万多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居全国第一。这种高强度的创新投入和高密度的创新主体集聚,使深圳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共同富裕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例如,浙江省在缩小城乡、区域、收入“三大差距”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从“山海协作”工程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到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增收,再到构建覆盖全民、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浙江正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安吉余村等地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绿色共富之路,成为高质量发展惠及民生的生动写照。放眼全国,新时代以来民生改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这些坚实的民生成就,正是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证明。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繁荣,也致力于在发展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统文化正成为现代设计的灵感富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老字号”品牌如回力鞋业展开合作,将传统色彩、纹样和美学理念融入现代产品设计,推出的产品备受市场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与现代科技和市场需求的结合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例如,创维电视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开发出“刺绣壁画电视”,将精美的手工艺品变为高科技产品的装饰。这种模式既传承了古老技艺,又开拓了新兴市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结语
  回望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通途——高质量发展正是这条通途上最鲜明的路标。它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前进道路上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考验,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因此,我们既要保持“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战略定力,更需增强“草摇叶响知鹿过”的风险意识。未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题项目: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025年度重点课题“职业院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究”(课题号:BJCZY2025B03)。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