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赋权松绑激发创新活力
文章字数:1507
  “现在新茶饮市场火爆,需求旺盛,为茶学领域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日前,谈及茶学专业的发展,安徽农业大学茶业学院特任副教授孙美莲信心满满。
  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孙美莲一直在一家头部饮品企业从事茶饮料研发工作,主持过12支上市产品和20多支储备产品的项目研发。去年,安徽农业大学面向社会招聘茶叶深加工人才,产品研发能力突出的孙美莲被母校看中,并成功受聘回到母校担任教职,带领团队从事茶饮料产品研发。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安徽农业大学茶业学院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茶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不过,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茶学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近年来却遇到了不少瓶颈。推动学科发展,需要引进更多懂产业、懂市场的应用型人才。
  当时,一项名为“综合授权+负面清单”的改革正在安徽农业大学开展试点,让学校在人才招聘上有了更大自主权。针对学科发展难题,该校首次打破常规以非编聘用形式,引进了孙美莲这样的紧缺人才。
  科研单位“综合授权+负面清单”改革,是我省借鉴上海市相关做法推出的一项改革。去年初,省科技厅牵头启动改革工作,在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水稻所、省立医院、江汽集团等18家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开展首批试点,探索将编制使用、人才招聘、岗位设置、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工资等5个方面、10项省级管理事项权限下放至试点单位行使,并制定相应负面清单,为创新主体赋权松绑。
  改革释放的活力,首先体现在人才的使用上。过去,科研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要等编制先批下来,白白浪费了自主创新的大好时光。此次改革,我省允许试点单位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用编可随时申请,做到即来即保。
  去年,安徽大学顶格申报获批2024年度用编计划229名,将获批的编制全部用于优秀教学、科研人员招聘,进一步壮大“双一流”高校科研实力。安徽工程大学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制定年度用编计划,累计为148位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提交用编申请,批复148人,做到了随时申请、随时批复。
  这些诚意满满的引才新举,让广大人才吃上了“定心丸”,对来皖创业创新无疑会更有信心、更安心。
  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上海较早开始试点。对照学习中,我省积极跟进,不断扩大科研单位“花钱”的自主权。目前,省科技计划项目的5大类17个子项共计650个项目在试点单位均按“包干制”管理。“包干制”的项目不需要编制预算,项目经费开支可以在有关科研项目经费科目中自主确定,不需要报主管部门审批,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
  “以往项目负责人既是课题组长,又是财务专家,有时候一份科研项目申请书里,财务预算表比科研方案还长。”安徽工业大学一位副教授坦言,去年该校获批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部采用“包干制”管理,为科研人员减轻了不少负担。
  为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试点单位还对绩效工资分配方式进行了优化,加快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千方百计提升科研人员收入水平。
  试点中,省地质调查院修订了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允许间接经费全部用于绩效支出,但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发放标准与科研人员实际贡献挂钩。安徽师范大学薪酬分配向急需紧缺、业绩突出的高层次人员倾斜,截至目前,学校对高层次人才和引进的优秀人才实行年薪制工资达150人。
  在一系列政策激励下,试点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科技成果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2024年共承接环境咨询项目188项,合同额11亿元,新签项目数、合同额均同比提升10%以上。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推动建立“实验室—企业—基地”三级转化通道,联合荃银高科等企业构建“育繁推一体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服务平台,推动多系列品种推广超600万亩。
  (安徽日报记者 范孝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