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AIGC赋能红色研学教育的创新研究——以陕西省枣园革命旧址为例
李可 石云平 骆鸿霞
文章字数:2519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红色研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为研学学员提供沉浸式、个性化且高效的红色学习体验。以红色革命故事为内容基础,训练并优化扩散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数字场景的生成与赋能。
  关键词:AIGC;红色研学;陕北剪纸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红色文化资源用活用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红色研学是一种以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为背景,结合旅游、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教育活动。
  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其中,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即以人工智能自动或半自动生成内容的生产方式[2]。生成内容广泛涵盖文字、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并随着算力、预训练模型和多模态技术的迭代而不断拓展。
  本研究以“红色研学”为主题,结合当下使用较为广泛的模型训练,以红色革命故事为内容载体,对红色研学进行数字创生。收集建立相关数据集,训练优化Lora模型,进行场景赋能,为陕西省枣园革命旧址的红色研学教育提供新思路。
   一、AIGC赋能红色研学的创新实践
  本研究选定枣园革命旧址作为场景设定,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角,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旧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在此居住过。除此以外,枣园革命旧址毗邻延安1938文化街区,新旧标志性建筑的融合碰撞,足够容纳跨时代的文化表达。
   (一)赋能方案制定
  红色研学是兼具教育功能的旅游形式,AIGC与红色研学结合为传承红色文化提供新可能。以枣园革命旧址为例,收集整理革命领袖、历史事件等多维度资源,选取“红色革命故事”主题并标注筛选平面及视频资料,如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整合了延安时期的原始文献、研究资料、专题研究成果及延安大学的机构研究成果,包括图书、报刊、档案、图片、音频、视频、手稿、日记等。参照延安地域文化,选定陕北剪纸这一非遗形式展现革命故事,将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打造兼具教育意义与艺术价值的作品,具体流程如下:
  (二)训练数据集构建
  依据训练方案制定,选定SD为模型进行训练。在原有webui中搭载的大模型的基础上,采用lora训练的模式,进行本土化训练。部分图片来源于江丰编的《延安剪纸》,收集了132张传统类陕北非遗剪纸,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分为人物类、动物类、生活场景类,按照每次20张左右的训练量进行训练分配,形成5个训练集[3]。其中,每组的训练集提前批量处理,保证收集的图片背景干净;选取剪纸中人物的多种运动姿势,提高模型的泛化性;统一比例,裁剪为1:1比例的成图;选取清晰度高的图片,以保证最终训练产出的图片质量。
  (三)剪纸风格模型生成
  1.前期:处理标签

  标签体系的构建是确保模型能够准确理解并模仿剪纸风格的关键。确定了剪纸风格的主要特征维度,如线条的粗细、曲直、疏密,色彩的饱和度、对比度,以及图案的对称性、重复性等。随后,基于这些特征维度,提炼出剪纸风格的标签体系,加入所有训练集的标签中,作为触发词使用。
  在标签标注过程中,采用了半自动化的方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从剪纸作品描述或相关文本中提取关键词作为初步标签。随后,对这些初步标签进行人工审核和修正,并加入剪纸风格的系列提示词,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全面性。最终,每个剪纸作品都被赋予了一组精确描述其风格特征的标签集合,保证后期模型调用的准确性。
   2.中期:参数调整优化与初步验证
  本研究选择了SD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因为它在图像生成领域表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适用性。SD模型以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和良好的可扩展性,为剪纸风格的模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SD为底层模型,选用lora微调数学方法训练模型,针对剪纸风格进行对应的模型训练。
  为确保模型的泛化能力和稳定性,本研究构建了独立的验证集与测试集。验证集与测试集的选择遵循了与训练集相似的原则,但确保了内容上的不重叠性,数量需求少。先通过将验证集输入到训练好的Lora模型中,放入webui中进行初步的测试[4]。初步测试的结果显示,模型能够生成具有陕北剪纸风格的图像,但在某些细节上仍存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微调和优化,再次生成新模型。
   3.后期:最终测试与产出
  最终,为了便于商用,进一步测试模型的泛化性,再次将通过验证后并已优化的模型进行最终的测试。测试集同样严格遵循了与训练集和验证集不重叠的原则,且涵盖了更广泛的剪纸风格和题材内容。
  测试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模型在生成具有陕北剪纸风格的图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生成的图像不仅在整体风格上与真实剪纸作品高度相似,而且在细节处理上也更加精细和准确。更重要的是,模型展现出了良好的泛化能力,能够处理未见过的剪纸题材和风格变化。
  二、AIGC赋能红色研学的场景融合
  目前的红色文化视觉元素较为单一,要让数字化技术与红色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打造交互式、沉浸式体验。所以,可以使用现有的AIGC技术,借鉴传统剪纸技法与美学,结合红色革命故事进行文创设计。通过AIGC模型训练模拟剪纸线条,生成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模型。还可延伸产出剪纸风格革命场景插画,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视觉支持。可以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线下活动以观光、体验为主,融入互动游戏,结合AIGC与AR技术生成个性化场景、文创产品并合影;线上平台开放,用户可上传红色故事,生成剪纸场景、定制文创并购买,增加趣味性与交互性。
  展望未来,随着AIGC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应用的广泛拓展,红色研学教育与AIGC技术的结合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融合不仅将加速红色文化产品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进程,还将以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红色研学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白若凡.数字人文背景下的陕甘宁文艺文献整理与研究[J].2023:127-133.
  [2]邓艳昕.赣南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创新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2023(10):94-96.
  [3]安钰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J].红旗文稿,2022(10):22-24.
  [4]吴世嵩,陈亚颦.具身认知视域下中学生红色研学旅行的开发与设计探究--以传承石林红色文化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22,35(3):115-120.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