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高校思政课讲清道理学理哲理的三重维度探析
文章字数:5610
摘要:道理是讲“是什么”,学理是讲“为什么”,哲理揭示本质。高校思政课讲清道理学理哲理,即是在实践教学中以“道理”为根基强化思政课叙事逻辑与价值引领,以“学理”为支撑深化思政课知识体系与教学策略,以“哲理”为升华点燃思辨火花与生命智慧,用深刻道理、深厚学理、深邃哲理来构建具有情感温度、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的思政课堂,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道理;学理;哲理;三重维度
引言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是高校思政课的重点任务,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核心环节。高校思政课要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就需要让学生明白其蕴含的深刻道理、深厚学理、深邃哲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其所以必然”,进而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
一、以“道理”为根基:强化叙事逻辑与价值引领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课程建设必须以清晰、透彻的道理为核心支柱。道理是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与总结,更是思政课传递价值、凝聚共识的基础载体。讲道理回答了思政课“讲什么”的核心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其然”的认知层面需求。将道理建立在扎实的事实基础上,用具体事实支撑抽象道理,用通俗道理诠释复杂事实,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道理的内涵与意义,避免陷入“空洞说教”的困境。
其一,用联系的事实讲道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要讲清这一道理,就必须通过联系的事实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苦苦求索,却始终未能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崭新方向。在历史大潮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经过长期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从天而降、一蹴而就,它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与期盼,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联系的事实,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知其然”,理解道路的艰辛与必然性,使道理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其二,用发展的事实讲道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坚实内容支撑。数据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34.9万亿元,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大关,约为2014年的2倍、2004年的8倍,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1978年,我国人均GDP不及当年南非人均GDP的1/3,当时尚未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40多年来,我国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2024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700亿件,全国铁路年度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43亿人次大关……一个个“首次”振奋人心,彰显着中国经济的旺盛活力与巨大潜力,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发展的事实是学生可真切感知的,思政课以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呈现这些事实,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用发展的事实讲道理,思政教师讲得更有底气,学生听得更有志气。
其三,用全面的事实讲道理。全面系统的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时代内涵,也是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高校思政课要讲清每一个理念、思想、战略,都需将其置于整个科学体系中,以系统观念把握科学体系,通过全面的事实阐明事物存在的依据与理由。例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总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项改革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没有完成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必须持续推进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对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通过全面的事实,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没有完成时”等道理,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思维,避免知识碎片化,学会跳出局部、立足长远、开拓新局。
二、以“学理”为支撑:深化知识体系与教学策略
“学理”是事物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或法则,阐释事物的“所以然”。讲学理解答了思政课“为什么”的问题,以“学理”为支撑深化知识体系与教学策略,解决的是“更知其所以然”。
首先,以文本为基础讲学理。思政课重视文本,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马学为魂”、提升学理认识的关键。其一,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马克思主义著作卷帙浩繁、理论博大精深,唯有下苦功夫、真功夫,才能掌握其真谛、融会贯通。思政教师需读懂悟透文本,结合不同学生特点,将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诠释其内在机理,把抽象理论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深厚理论。其二,认真研读思政教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本科阶段除《形势与政策》外,其余五门思政课均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教材蕴含学术逻辑与学术语言,理论性极强,以教材为依托讲思政课,本身就是讲清学理。其三,学习贯彻各类会议精神。重视并学习党的重要会议精神,既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抓手,又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将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及各类文件精神及时、准确地进教室、进课堂、进头脑,是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思政课讲清学理,需读懂悟透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思政教材及各类文件会议精神,掌握核心要义,诠释文本内在机理,强化理论思维,为青年学生干事创业打牢理论基础
其次,以问题为导向讲学理。“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高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此时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对于社会出现的某些现象有疑惑,而答疑解惑正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思政课教师要敏锐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核心,以问题为导向,给予学生足够思考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问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问题思维模式。教师再运用矛盾分析法抓住关键、阐明规律,讲清深层次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学生解疑释惑,让学生听之解渴、学有所得。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敢于接招、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时时关注学生的疑惑和问题,通过不断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学懂学通。《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思政课教师须遵循学生之“性”,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理论并非遥不可及,且能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近年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集体备课、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讲学理,就是针对学生的疑惑作出学理性解析与信服力回应。
最后,以语言为媒介讲学理。《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语言是思想理论的外衣,缺乏精准语言,思想理论的本真特质难以充分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被贴上“单调无味”的标签,影响教学效果。其一,善用“政言政语”。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要求。思政教师要用政治话语讲清学理背后的精神内涵、道义感召力,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精神风范和人民情怀;其二,活用“青言青语”。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自主意识强,仅靠空洞的学理说教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思政教师要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用学生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阐述学理;其三,善用“土言土语”。思政课教学表达需结合地方特色,才能架起伟大思想与青年学生之间“接天线”“接地气”的桥梁。以江西高校为例,这里既能聆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色赞歌,又拥有独特的红古绿文化,将理论与地方特色结合,能让学术理论如清风扑面般入脑入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以“哲理”为升华:点燃思辨火花与生命智慧
思政课不仅要讲好道理学理,还要讲好人生发展、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等哲理,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时传递历史智慧、点燃思辨火花、延续深邃思想。
其一,讲好人生发展哲理。价值观塑造是思政课的核心目标。青年大学生对人生目标和真理的探索有着强烈的渴望,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思政教师自身要政治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信仰在学生心中扎根,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行动一致,帮助学生明辨人生矛盾,树立正确价值观;其次,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善用丰富的党史故事、人物故事、经典故事讲清哲理。例如,通过“一位军需处长的崇高境界”,引导学生理解“觉悟的强大力量”,进而督促学生加强自律、规范言行,常掸心灵灰尘、常清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从故事中提炼深刻哲理,让学生汲取前进智慧与力量,树立正确价值标准,作出科学价值选择;最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学生。例如,讲解“量变质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时,要让学生明白:事物处于量变阶段需踏实学习工作,质变来临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人生亦是如此,青年学生正处于量变阶段,需勤奋学习、严谨务实、苦干实干,积累知识与实践经验,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二,讲好中国共产党发展哲理。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索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的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取得伟大胜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科学分析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贯通唯物论与辩证论、认识论与实践论、真理论与价值论。此外,近代以来我国复杂的国际形势与特殊的国内情况,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中蕴含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发展的哲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过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既取得伟大成就,也经历过挫折。党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胜利中积累经验,从中汲取前行智慧。古人云:“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思政教师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发展哲理,以学促践,引导学生熟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其三,讲好人类发展哲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讲好人类发展哲理是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其一,讲清人类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整体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并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所倡导的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思维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具体运用,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实践回应。其二,讲清中国共产党与人类发展的哲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不仅为中国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其三,讲清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哲理。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一进程必然伴随曲折与反复。因此,我们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办好自己的事,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从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与营养,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课要讲清楚道理学理哲理,就必须明确三者的共性、区别与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道理讲‘是什么’、学理讲‘为什么’、哲理揭示本质”的逻辑,三者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才能有效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新华社,2024-05-11.
[2]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N]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8日.
[3]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5]张家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N]人民网-理论频道,2022-11-27.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江西民办高校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XJG-23-35-5)
作者单位:南昌交通学院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道理;学理;哲理;三重维度
引言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是高校思政课的重点任务,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核心环节。高校思政课要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就需要让学生明白其蕴含的深刻道理、深厚学理、深邃哲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其所以必然”,进而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
一、以“道理”为根基:强化叙事逻辑与价值引领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课程建设必须以清晰、透彻的道理为核心支柱。道理是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与总结,更是思政课传递价值、凝聚共识的基础载体。讲道理回答了思政课“讲什么”的核心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其然”的认知层面需求。将道理建立在扎实的事实基础上,用具体事实支撑抽象道理,用通俗道理诠释复杂事实,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道理的内涵与意义,避免陷入“空洞说教”的困境。
其一,用联系的事实讲道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要讲清这一道理,就必须通过联系的事实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苦苦求索,却始终未能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崭新方向。在历史大潮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经过长期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从天而降、一蹴而就,它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与期盼,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联系的事实,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知其然”,理解道路的艰辛与必然性,使道理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其二,用发展的事实讲道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坚实内容支撑。数据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34.9万亿元,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大关,约为2014年的2倍、2004年的8倍,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1978年,我国人均GDP不及当年南非人均GDP的1/3,当时尚未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40多年来,我国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2024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700亿件,全国铁路年度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43亿人次大关……一个个“首次”振奋人心,彰显着中国经济的旺盛活力与巨大潜力,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发展的事实是学生可真切感知的,思政课以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呈现这些事实,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用发展的事实讲道理,思政教师讲得更有底气,学生听得更有志气。
其三,用全面的事实讲道理。全面系统的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时代内涵,也是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高校思政课要讲清每一个理念、思想、战略,都需将其置于整个科学体系中,以系统观念把握科学体系,通过全面的事实阐明事物存在的依据与理由。例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总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项改革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没有完成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必须持续推进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对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通过全面的事实,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没有完成时”等道理,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思维,避免知识碎片化,学会跳出局部、立足长远、开拓新局。
二、以“学理”为支撑:深化知识体系与教学策略
“学理”是事物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或法则,阐释事物的“所以然”。讲学理解答了思政课“为什么”的问题,以“学理”为支撑深化知识体系与教学策略,解决的是“更知其所以然”。
首先,以文本为基础讲学理。思政课重视文本,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马学为魂”、提升学理认识的关键。其一,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马克思主义著作卷帙浩繁、理论博大精深,唯有下苦功夫、真功夫,才能掌握其真谛、融会贯通。思政教师需读懂悟透文本,结合不同学生特点,将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诠释其内在机理,把抽象理论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深厚理论。其二,认真研读思政教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本科阶段除《形势与政策》外,其余五门思政课均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教材蕴含学术逻辑与学术语言,理论性极强,以教材为依托讲思政课,本身就是讲清学理。其三,学习贯彻各类会议精神。重视并学习党的重要会议精神,既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抓手,又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将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及各类文件精神及时、准确地进教室、进课堂、进头脑,是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思政课讲清学理,需读懂悟透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思政教材及各类文件会议精神,掌握核心要义,诠释文本内在机理,强化理论思维,为青年学生干事创业打牢理论基础
其次,以问题为导向讲学理。“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高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此时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对于社会出现的某些现象有疑惑,而答疑解惑正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思政课教师要敏锐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核心,以问题为导向,给予学生足够思考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问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问题思维模式。教师再运用矛盾分析法抓住关键、阐明规律,讲清深层次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学生解疑释惑,让学生听之解渴、学有所得。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敢于接招、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时时关注学生的疑惑和问题,通过不断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学懂学通。《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思政课教师须遵循学生之“性”,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理论并非遥不可及,且能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近年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集体备课、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讲学理,就是针对学生的疑惑作出学理性解析与信服力回应。
最后,以语言为媒介讲学理。《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语言是思想理论的外衣,缺乏精准语言,思想理论的本真特质难以充分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被贴上“单调无味”的标签,影响教学效果。其一,善用“政言政语”。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要求。思政教师要用政治话语讲清学理背后的精神内涵、道义感召力,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精神风范和人民情怀;其二,活用“青言青语”。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自主意识强,仅靠空洞的学理说教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思政教师要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用学生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阐述学理;其三,善用“土言土语”。思政课教学表达需结合地方特色,才能架起伟大思想与青年学生之间“接天线”“接地气”的桥梁。以江西高校为例,这里既能聆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色赞歌,又拥有独特的红古绿文化,将理论与地方特色结合,能让学术理论如清风扑面般入脑入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以“哲理”为升华:点燃思辨火花与生命智慧
思政课不仅要讲好道理学理,还要讲好人生发展、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等哲理,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时传递历史智慧、点燃思辨火花、延续深邃思想。
其一,讲好人生发展哲理。价值观塑造是思政课的核心目标。青年大学生对人生目标和真理的探索有着强烈的渴望,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思政教师自身要政治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信仰在学生心中扎根,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行动一致,帮助学生明辨人生矛盾,树立正确价值观;其次,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善用丰富的党史故事、人物故事、经典故事讲清哲理。例如,通过“一位军需处长的崇高境界”,引导学生理解“觉悟的强大力量”,进而督促学生加强自律、规范言行,常掸心灵灰尘、常清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从故事中提炼深刻哲理,让学生汲取前进智慧与力量,树立正确价值标准,作出科学价值选择;最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学生。例如,讲解“量变质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时,要让学生明白:事物处于量变阶段需踏实学习工作,质变来临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人生亦是如此,青年学生正处于量变阶段,需勤奋学习、严谨务实、苦干实干,积累知识与实践经验,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二,讲好中国共产党发展哲理。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索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的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取得伟大胜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科学分析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贯通唯物论与辩证论、认识论与实践论、真理论与价值论。此外,近代以来我国复杂的国际形势与特殊的国内情况,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中蕴含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发展的哲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过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既取得伟大成就,也经历过挫折。党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胜利中积累经验,从中汲取前行智慧。古人云:“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思政教师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发展哲理,以学促践,引导学生熟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其三,讲好人类发展哲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讲好人类发展哲理是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其一,讲清人类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整体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并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所倡导的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思维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具体运用,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实践回应。其二,讲清中国共产党与人类发展的哲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不仅为中国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其三,讲清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哲理。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一进程必然伴随曲折与反复。因此,我们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办好自己的事,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从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与营养,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课要讲清楚道理学理哲理,就必须明确三者的共性、区别与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道理讲‘是什么’、学理讲‘为什么’、哲理揭示本质”的逻辑,三者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才能有效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新华社,2024-05-11.
[2]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N]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8日.
[3]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5]张家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N]人民网-理论频道,2022-11-27.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江西民办高校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XJG-23-35-5)
作者单位:南昌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