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产学研协同创新下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文章字数:2411
国家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支持,而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驱动下,复合型人才成为刚需。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研究课题,而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得以构建。具体到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调整和创新教学路径,既能够应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还能开辟出与时俱进的、多维融合的教学策略,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也可为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要和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经管类技能人才提供支持。
一、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校内便能获得拓宽视野的机会,从多个维度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具体构建中,学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确保更及时、动态了解产业需求、科研成果等,并对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向学生输出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知识。比如,学校可与企业合作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并由该委员会派出专项小组负责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等工作,达到由宏观到微观了解产业需求的目标,为职业能力“定型”提供指导,并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学习模块;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也要建立包含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团队,共同研究如何将科研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如相关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成果等均能成为教学项目和实验实训内容的重要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中便可接触到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此外,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三方也应紧密合作,尤其是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可帮助学校引入更具潜力、更具开发和实用价值的内容,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更为鲜活、动态,形成“教学促应用、应用促创新、创新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产学研协同视角下,传统按照教学大纲实行的教学策略难以发挥“协同”优势,只有构建集中的、目标明确的项目体系才能收获更好效果。基于此,应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体实施中,首先要精心设计和选择项目,企业真实业务场景可成为设计与选择的重要来源,如新产品上市推广、社区店运营优化、年度促销活动策划与执行等经过调整后可形成与学生能力相契合的项目;其次将完整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并按照项目既定流程向学生发放。以“新产品上市推广”为例,可分解为市场调研、目标群体分析、策划案撰写、预算编制、效果评估等任务,并让学生按照顺序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分工协作,也能在遇到问题时查阅资料、内部讨论或者寻求教师帮助;最后是呈现项目成果,如报告、方案等形式,并让教师、企业专家等做出评审和提出专业建议,帮助学生发现短板和不足。这一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真实性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而他们在完成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完成完整项目的流程和方法,还能锻炼沟通协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关键职业能力。
三、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基地
除了课堂教学外,实践教学也要得到深化,上文提及的项目式教学具有一定实践锻炼效能,但仍旧受课堂局限,想要进一步锻炼学生,需要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基地。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基地建设不能停留于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等功能层面,而是要打造集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基地。具体建设中,首先确保其发挥生产性实训功能,这要求学校引入企业真实业务、设备、文化等,切实支撑基地内形成高度仿真商业环境,并要求学生参与轮岗实践,在承担真实工作任务中得到有效实训;其次确保其发挥巩固和深化实习效果的功能,这要求企业参与管理、评价等,比如学生参与实习后,企业不只是按照实习标准对其进行管理,还应尽可能将一些非核心但专业性强的业务模块交由学生完成,让他们体验真正创造产值的成就感;最后确保其发挥战略融合功能,比如企业可向高水平学生提供参与核心业务的机会,如技术研发、研究成果转化等,这意味着校企合作可从项目合作升级为战略融合,与此同时,该基地也能成为产学研深度协同的载体,支持学校及时有效获取行业最新动态与技术,确保企业获得稳定人力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
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下,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应具备支撑“协同创新”的能力和素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重要举措,应从机制层面优化调整,如应重点建立双向互通机制。一方面该机制可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中接受实践锻炼,如顶岗工作、横向课题合作、担任技术顾问等可成为重要锻炼形式,让教师有机会深度参与企业实际运营和项目开发,达到更新知识库、掌握最新实操技能的目标,同时也能收集大量一手教学案例,使得课堂内容更具鲜活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该机制支持学校引进和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将最新行业技术、设备、工艺标准等带入课堂,让学生可学习到最新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也能有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技能竞赛,为学生深入掌握和应用技能打下基础。从创新层面筹划,企业和学校还能合作建立“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坊”等,为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结对子”提供支持,让他们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合作开发课程资源、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最终提升教学团队综合实力和教学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之举,对于培养服务时代需求、推动时代变革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深化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希望可以打破学校和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获得实践锻炼机会,以及获得科研机会,进而成长为优秀的、具备复合能力的、可引领新时代的经济管理人才。未来,相关研究和实践还要继续进行与深化,不断创新产学研协同层次与机制,并探索更具弹性和适应性育人模式,以更好赋能学生职业发展,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获得更好效果。
作者系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副教授
一、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校内便能获得拓宽视野的机会,从多个维度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具体构建中,学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确保更及时、动态了解产业需求、科研成果等,并对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向学生输出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知识。比如,学校可与企业合作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并由该委员会派出专项小组负责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等工作,达到由宏观到微观了解产业需求的目标,为职业能力“定型”提供指导,并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学习模块;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也要建立包含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团队,共同研究如何将科研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如相关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成果等均能成为教学项目和实验实训内容的重要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中便可接触到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此外,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三方也应紧密合作,尤其是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可帮助学校引入更具潜力、更具开发和实用价值的内容,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更为鲜活、动态,形成“教学促应用、应用促创新、创新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产学研协同视角下,传统按照教学大纲实行的教学策略难以发挥“协同”优势,只有构建集中的、目标明确的项目体系才能收获更好效果。基于此,应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体实施中,首先要精心设计和选择项目,企业真实业务场景可成为设计与选择的重要来源,如新产品上市推广、社区店运营优化、年度促销活动策划与执行等经过调整后可形成与学生能力相契合的项目;其次将完整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并按照项目既定流程向学生发放。以“新产品上市推广”为例,可分解为市场调研、目标群体分析、策划案撰写、预算编制、效果评估等任务,并让学生按照顺序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分工协作,也能在遇到问题时查阅资料、内部讨论或者寻求教师帮助;最后是呈现项目成果,如报告、方案等形式,并让教师、企业专家等做出评审和提出专业建议,帮助学生发现短板和不足。这一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真实性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而他们在完成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完成完整项目的流程和方法,还能锻炼沟通协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关键职业能力。
三、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基地
除了课堂教学外,实践教学也要得到深化,上文提及的项目式教学具有一定实践锻炼效能,但仍旧受课堂局限,想要进一步锻炼学生,需要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基地。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基地建设不能停留于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等功能层面,而是要打造集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基地。具体建设中,首先确保其发挥生产性实训功能,这要求学校引入企业真实业务、设备、文化等,切实支撑基地内形成高度仿真商业环境,并要求学生参与轮岗实践,在承担真实工作任务中得到有效实训;其次确保其发挥巩固和深化实习效果的功能,这要求企业参与管理、评价等,比如学生参与实习后,企业不只是按照实习标准对其进行管理,还应尽可能将一些非核心但专业性强的业务模块交由学生完成,让他们体验真正创造产值的成就感;最后确保其发挥战略融合功能,比如企业可向高水平学生提供参与核心业务的机会,如技术研发、研究成果转化等,这意味着校企合作可从项目合作升级为战略融合,与此同时,该基地也能成为产学研深度协同的载体,支持学校及时有效获取行业最新动态与技术,确保企业获得稳定人力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
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下,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应具备支撑“协同创新”的能力和素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重要举措,应从机制层面优化调整,如应重点建立双向互通机制。一方面该机制可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中接受实践锻炼,如顶岗工作、横向课题合作、担任技术顾问等可成为重要锻炼形式,让教师有机会深度参与企业实际运营和项目开发,达到更新知识库、掌握最新实操技能的目标,同时也能收集大量一手教学案例,使得课堂内容更具鲜活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该机制支持学校引进和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将最新行业技术、设备、工艺标准等带入课堂,让学生可学习到最新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也能有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技能竞赛,为学生深入掌握和应用技能打下基础。从创新层面筹划,企业和学校还能合作建立“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坊”等,为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结对子”提供支持,让他们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合作开发课程资源、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最终提升教学团队综合实力和教学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之举,对于培养服务时代需求、推动时代变革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深化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希望可以打破学校和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获得实践锻炼机会,以及获得科研机会,进而成长为优秀的、具备复合能力的、可引领新时代的经济管理人才。未来,相关研究和实践还要继续进行与深化,不断创新产学研协同层次与机制,并探索更具弹性和适应性育人模式,以更好赋能学生职业发展,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获得更好效果。
作者系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