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温州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自动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文章字数:5172
摘要: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合理管理和利用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确权登记作为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旨在明确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保障各方权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历史原因导致地籍基础资料情况复杂,人工处理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为此,文章探讨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背景下,温州开展的自动化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通过将多源数据自动规格化、建库、出图,提高确权登记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自然资源的登记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动化系统;地籍数据库;地籍图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体系的完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已成为厘清资源产权关系、实现资源有效监管的重要基础。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1]”的要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土调查成果[2],对自然生态空间内各类自然资源进行产权登记,划清“四条边界”。
温州市作为东南沿海经济活跃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且权属关系复杂。传统人工登记模式已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大批量历史资料的梳理、分析、协调以及权属确认工作。基于此,我公司研发了自动化确权登记系统,该系统对于提升政府确权登记治理效能、服务“数字中国”战略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确权信息多源融合管理机制,通过数据规范建设、统一模板建设、程序流程设计、标准化数据接口和准确性验证,形成从数据库成果到图件成果的全链条一体化自动作业模式。该机制以空间数据为核心驱动,整合确权登记全流程要素,不仅可显著提升历史数据分析效率,更能为自然资源动态监管、权属纠纷调处等提供数据支撑,为推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一、总体建设方案
以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业务需求为导向,构建一套集成多源数据整合、空间分析、自动化处理与质量控制的智能化工具,实现登记信息处理、图件生成、数据库构建及成果输出的全流程自动化,提升登记效率与数据准确性,推动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
二、关键技术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数据管理与分析:GIS技术能够高效地管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是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GIS技术,系统可以实现对地籍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与管理。GIS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包括数据清洗、校验、标准化处理等,能够有效解决数据来源多样性和格式不统一的问题。
空间分析与可视化:GIS技术支持复杂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这些功能可以用于自然资源的边界划分、资源分布分析以及与其他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分析。同时,GIS技术能够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图表等形式直观展示,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提供可视化支持。
(二)自动化处理技术
数据导入与清洗:系统通过自动化脚本和算法,实现地籍数据的批量导入和清洗。在数据导入过程中,系统自动识别数据格式,进行必要的转换和标准化处理。数据清洗模块能够自动检测并修正数据中的错误和异常属性,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地籍图自动生成:利用自动化绘图算法,系统可以根据处理后的地籍数据自动生成地籍图。通过预设的绘图规则和样式,系统能够快速生成符合标准的地籍图,并支持用户根据需要进行定制化修改。
三、系统设计
在GIS的环境中,遵循《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暂行办法》《不动产登记数据规范》《浙江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操作指引(试行)》和《浙江省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成果审查办法(试行)》和标准分幅地籍图制图相关标准,通过NETFrame-work、Python框架搭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动化系统[3],实现地籍数据库自动化处理、地籍图自动化编制等功能。
(一)软件功能概述
温州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动化软件旨在解决传统人工处理地籍数据效率低下、错误率高的问题,通过自动化手段实现地籍数据库的高效处理和地籍图的快速编制。该软件基于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自动化处理算法和模板化出图功能,能够显著提升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1.地籍数据库自动化处理
(1)数据导入与预处理
软件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导入,包括Shapefile数据库等,能够快速整合地籍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国土调查数据。在数据导入过程中,软件自动进行拓扑检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例如,检查图形数据是否存在缝隙、重叠或自相交等问题,并自动修复这些问题。
(2)自动化建库
软件通过GIS自定义工具箱,编写了一系列自动化工具,用于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据库的建设。通过对预处理后的标准数据进行自动分析,生成并补全如界址点编号、面积计算以及地类属性等字段。
2.地籍图自动化编制
(1)模板化出图
软件提供了一系列标准化的地籍图出图模板,涵盖工作底图、地籍图、登记单元图以及各类专题图等。这些模板符合《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操作指南(试行)》的要求,能够快速生成符合标准的地籍图。
地籍图的制作基于EPS基础地理标准1万的模板,图外整饰参考《GBT 20257.2-201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确保图式符号与标准一致。
(2)自动分幅出图
软件能够根据地籍数据库中的数据,自动生成地籍图。在绘图过程中,软件自动处理压盖和不合理的地方,确保图面清晰合理。
软件支持自动分幅输出,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覆盖整个登记单元的数据,按标准分幅出图,同时根据登记数据自动生成图廓和相关说明。
(3)成果资料批量生成
软件支持批量生成符合规范要求的界址点、宗地图、地籍调查表等资料,减少人工工作量。如在林权不动产确权中批量生成界址点编号、宗地图和地籍调查表等。
(二)软件主要功能设计
1.数据库自动化处理
(1)坐标转换算法
通过构建多源空间数据自动化坐标转换系统,实现地籍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国土调查数据等异构空间数据的精准坐标统一转换,系统采用高精度坐标转换算法(支持七参数、格网插值等模型),将各类数据无缝转换至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参考框架下。转换过程严格遵循《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据规范》《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等技术要求,通过坐标系一致性校验、转换误差控制及元数据同步更新机制,确保转换后数据的空间位置一致性、几何精度可靠性、属性关联完整性及跨平台共享兼容性。
(2)数据属性规整
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动化系统中,数据属性自动化规整模块通过预设标准化参数与属性格式规则,实现异构数据的高效整合与规范化输出。该功能在系统内配置三类核心参数:
①字段映射规则,明确源数据与目标属性的逻辑对应关系;
②格式校验标准,包括数据类型、值域范围、必填项约束等;
③业务规则库,内置自然资源分类代码、权属类型字典等行业规范。
运行过程中,系统通过自动匹配输入数据库的原始字段与预设模板,执行数据清洗、格式转换和逻辑校验。对于特殊属性(如空间坐标系统、地类图斑编号),采用正则表达式匹配和空间拓扑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数据合规性。最终输出符合《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1]要求的数据成果,并同步生成包含数据完整性、错误类型统计的汇总报表,实现处理过程可追溯、质量指标可量化的全流程自动化管理。
(3)调查表自动化生成
地籍调查表的自动化生成依托于模板驱动与规则引擎技术,通过标准化模板与动态数据绑定实现高效输出。系统首先内置符合《地籍调查规程》[5]的文档模板(如Word或Excel格式),并在关键字段位置预置变量域(如宗地代码、权利人、四至描述等)。运行时,软件自动关联宗地属性数据库与模板变量,通过以下流程完成生成:
①数据映射:将宗地空间数据(如界址点坐标)与属性数据(如权属信息)按预设规则匹配至模板对应字段,确保宗地面积、界址线走向等复杂信息精准填入;
②动态填充:基于预设的《地籍调查规程》[5]格式要求,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关联映射,自动填充表格字段(如权利人、用地面积、四至描述等),并支持封面信息、调查记事、审核意见等固定内容的自动填充;
③格式校验:通过样式规则库(如字体、表格边框)确保输出文档符合地籍调查表规范,避免人工调整;
④多格式输出:生成PDF和Word兼容格式的调查表,并附带处理日志,便于追溯。
2.地籍图制图模块
(1)数据预处理
经过数据坐标转换、要素旋转、范围裁剪等操作,形成一套用于地籍图编制使用的数据库,包括地籍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图幅面数据。
(2)图层配置
根据自然资源地籍图图式符号表对各类图层进行图式符号的设置,包括登记单元界址点、登记单元界址线、土地所有权界线、自然资源类型界线、地类图斑界线、自然资源类型编码、地类编码、街道界线等。
(3)分幅图廓配置
根据自然资源地籍图图式符号表,使用线要素、面要素和注记要素对地籍图分幅图的图廓进行设置[4],包括标题、网格线、图幅号、政区略图与领接表、图例、比例尺等。同时,设置标题、图幅号等内容的文本元素的名称,便于后续批量修改。
(4)保存出图模板
将上述设置完成的工作空间保存为地图模板。
(5)地籍图自动化编制
使用c#语言搭建系统界面,调用Python编写的核心脚本进行批量出图,通过遍历登记单元数据,将图廓要素按照单个分幅的四角坐标定位放置,修改政区略图与领接表的展示范围,并修改模板内标题、图幅号等文字元素,最后将地图文档以PDF格式进行输出。
四、温州试点应用
在温州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中,自动处理软件的试点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试点区域涵盖了温州市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包括自然保护地、河流、湿地以及矿产资源等类型。通过在这些区域的应用,软件展现了其强大的功能和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
(一)自然保护地试点(以大罗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
人工处理时间:传统人工整合地籍调查数据、国土调查数据及遥感影像需约15个工作日,包括数据叠加分析、属性赋值等。
自动化处理时间:通过软件自动匹配与格式转换,耗时缩短至2个工作日,效率提升80%。
(二)河流试点(以龙湾河为例)
自动化处理效率:遥感影像与水利数据匹配耗时从人工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效率提升90%。
自动化处理精度:河流边界识别准确率90%,面积计算误差小于1公顷。
(三)矿产资源试点(以温州市龙湾区瑶溪街道底岭下矿区为例)
自动化处理效果:矿产资源储量库与地籍数据整合时间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效率提升75%。储量数据与分布范围标注准确率90%,满足矿业权管理需求。
温州市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高效化,尤其在数据整合、边界识别、图件生成等环节显著降低人工依赖。以110个登记单元为例,若使用传统的人工出图的方式,每个登记单元的地籍图和登记单位图制作需要耗费1个小时,而通过软件自动化批量出图则将出图时间缩短为2小时,总时间成本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大大提高了相关项目的生产效率、缩短了项目周期,节约了项目成本,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提供了可量化的参考范例。
五、结论
通过对温州市试点应用的效果评估,自动处理软件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中展现了显著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效率提升:软件的自动化功能显著提高了数据处理和地籍图生成的效率。与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相比,数据导入和匹配的时间减少了约70%,数据库制作的时间减少了约60%,地籍图生成的时间减少了约80%。例如,在自然保护地试点中,传统人工处理方式可能需要数周时间完成数据整合和地籍图绘制,而软件仅用数小时就完成了相同的工作。
准确性提高:软件通过数据清洗、校验和自动匹配功能,减少了人为操作导致的错误。在河流试点中,同时对水利部门提供的水资源报告中的缺失水系长度、面积数值进行合理估算和补充,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功能优化:在试点应用过程中,针对软件的一些功能进行了优化。例如,增加了对更多数据格式的支持,如对国土调查数据的兼容性进行了改进;优化了数据匹配算法,提高了匹配的准确率和效率;增强了地籍图的美化功能,使图面布局更加合理、美观。
通过在温州市的试点应用和效果评估,自动处理软件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中展现了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下一步将考虑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从人工配置转向自动匹配,同时利用数据分析挖掘自然资源数据中的潜在价值,为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6〕192号
[2]刘满义,汪发勇.基于GIS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J].现代信息科技,2024,8(02):5-8.
[3]柯艳丽,黄执堃,李国彪,等.ArcGIS自定义工具箱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23(1):66-69.
[4]黄勇,杨正英.ArcGIS环境下的标准分幅地籍图制作软件研发与应用[J].城市勘测,2024(6):59-63.
[5]《地籍调查规程》(GB/T42547-2023)
基金项目:四川省自然资源部西南山地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课题基金资助“基于异构数据要素权属自动融合匹配应用研究”(课题编号:RSMNRSCM-2024-011)。
作者单位:温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动化系统;地籍数据库;地籍图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体系的完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已成为厘清资源产权关系、实现资源有效监管的重要基础。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1]”的要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土调查成果[2],对自然生态空间内各类自然资源进行产权登记,划清“四条边界”。
温州市作为东南沿海经济活跃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且权属关系复杂。传统人工登记模式已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大批量历史资料的梳理、分析、协调以及权属确认工作。基于此,我公司研发了自动化确权登记系统,该系统对于提升政府确权登记治理效能、服务“数字中国”战略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确权信息多源融合管理机制,通过数据规范建设、统一模板建设、程序流程设计、标准化数据接口和准确性验证,形成从数据库成果到图件成果的全链条一体化自动作业模式。该机制以空间数据为核心驱动,整合确权登记全流程要素,不仅可显著提升历史数据分析效率,更能为自然资源动态监管、权属纠纷调处等提供数据支撑,为推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一、总体建设方案
以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业务需求为导向,构建一套集成多源数据整合、空间分析、自动化处理与质量控制的智能化工具,实现登记信息处理、图件生成、数据库构建及成果输出的全流程自动化,提升登记效率与数据准确性,推动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
二、关键技术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数据管理与分析:GIS技术能够高效地管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是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GIS技术,系统可以实现对地籍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与管理。GIS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包括数据清洗、校验、标准化处理等,能够有效解决数据来源多样性和格式不统一的问题。
空间分析与可视化:GIS技术支持复杂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这些功能可以用于自然资源的边界划分、资源分布分析以及与其他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分析。同时,GIS技术能够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图表等形式直观展示,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提供可视化支持。
(二)自动化处理技术
数据导入与清洗:系统通过自动化脚本和算法,实现地籍数据的批量导入和清洗。在数据导入过程中,系统自动识别数据格式,进行必要的转换和标准化处理。数据清洗模块能够自动检测并修正数据中的错误和异常属性,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地籍图自动生成:利用自动化绘图算法,系统可以根据处理后的地籍数据自动生成地籍图。通过预设的绘图规则和样式,系统能够快速生成符合标准的地籍图,并支持用户根据需要进行定制化修改。
三、系统设计
在GIS的环境中,遵循《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暂行办法》《不动产登记数据规范》《浙江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操作指引(试行)》和《浙江省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成果审查办法(试行)》和标准分幅地籍图制图相关标准,通过NETFrame-work、Python框架搭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动化系统[3],实现地籍数据库自动化处理、地籍图自动化编制等功能。
(一)软件功能概述
温州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动化软件旨在解决传统人工处理地籍数据效率低下、错误率高的问题,通过自动化手段实现地籍数据库的高效处理和地籍图的快速编制。该软件基于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自动化处理算法和模板化出图功能,能够显著提升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1.地籍数据库自动化处理
(1)数据导入与预处理
软件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导入,包括Shapefile数据库等,能够快速整合地籍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国土调查数据。在数据导入过程中,软件自动进行拓扑检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例如,检查图形数据是否存在缝隙、重叠或自相交等问题,并自动修复这些问题。
(2)自动化建库
软件通过GIS自定义工具箱,编写了一系列自动化工具,用于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据库的建设。通过对预处理后的标准数据进行自动分析,生成并补全如界址点编号、面积计算以及地类属性等字段。
2.地籍图自动化编制
(1)模板化出图
软件提供了一系列标准化的地籍图出图模板,涵盖工作底图、地籍图、登记单元图以及各类专题图等。这些模板符合《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操作指南(试行)》的要求,能够快速生成符合标准的地籍图。
地籍图的制作基于EPS基础地理标准1万的模板,图外整饰参考《GBT 20257.2-201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确保图式符号与标准一致。
(2)自动分幅出图
软件能够根据地籍数据库中的数据,自动生成地籍图。在绘图过程中,软件自动处理压盖和不合理的地方,确保图面清晰合理。
软件支持自动分幅输出,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覆盖整个登记单元的数据,按标准分幅出图,同时根据登记数据自动生成图廓和相关说明。
(3)成果资料批量生成
软件支持批量生成符合规范要求的界址点、宗地图、地籍调查表等资料,减少人工工作量。如在林权不动产确权中批量生成界址点编号、宗地图和地籍调查表等。
(二)软件主要功能设计
1.数据库自动化处理
(1)坐标转换算法
通过构建多源空间数据自动化坐标转换系统,实现地籍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国土调查数据等异构空间数据的精准坐标统一转换,系统采用高精度坐标转换算法(支持七参数、格网插值等模型),将各类数据无缝转换至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参考框架下。转换过程严格遵循《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据规范》《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等技术要求,通过坐标系一致性校验、转换误差控制及元数据同步更新机制,确保转换后数据的空间位置一致性、几何精度可靠性、属性关联完整性及跨平台共享兼容性。
(2)数据属性规整
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动化系统中,数据属性自动化规整模块通过预设标准化参数与属性格式规则,实现异构数据的高效整合与规范化输出。该功能在系统内配置三类核心参数:
①字段映射规则,明确源数据与目标属性的逻辑对应关系;
②格式校验标准,包括数据类型、值域范围、必填项约束等;
③业务规则库,内置自然资源分类代码、权属类型字典等行业规范。
运行过程中,系统通过自动匹配输入数据库的原始字段与预设模板,执行数据清洗、格式转换和逻辑校验。对于特殊属性(如空间坐标系统、地类图斑编号),采用正则表达式匹配和空间拓扑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数据合规性。最终输出符合《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1]要求的数据成果,并同步生成包含数据完整性、错误类型统计的汇总报表,实现处理过程可追溯、质量指标可量化的全流程自动化管理。
(3)调查表自动化生成
地籍调查表的自动化生成依托于模板驱动与规则引擎技术,通过标准化模板与动态数据绑定实现高效输出。系统首先内置符合《地籍调查规程》[5]的文档模板(如Word或Excel格式),并在关键字段位置预置变量域(如宗地代码、权利人、四至描述等)。运行时,软件自动关联宗地属性数据库与模板变量,通过以下流程完成生成:
①数据映射:将宗地空间数据(如界址点坐标)与属性数据(如权属信息)按预设规则匹配至模板对应字段,确保宗地面积、界址线走向等复杂信息精准填入;
②动态填充:基于预设的《地籍调查规程》[5]格式要求,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关联映射,自动填充表格字段(如权利人、用地面积、四至描述等),并支持封面信息、调查记事、审核意见等固定内容的自动填充;
③格式校验:通过样式规则库(如字体、表格边框)确保输出文档符合地籍调查表规范,避免人工调整;
④多格式输出:生成PDF和Word兼容格式的调查表,并附带处理日志,便于追溯。
2.地籍图制图模块
(1)数据预处理
经过数据坐标转换、要素旋转、范围裁剪等操作,形成一套用于地籍图编制使用的数据库,包括地籍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图幅面数据。
(2)图层配置
根据自然资源地籍图图式符号表对各类图层进行图式符号的设置,包括登记单元界址点、登记单元界址线、土地所有权界线、自然资源类型界线、地类图斑界线、自然资源类型编码、地类编码、街道界线等。
(3)分幅图廓配置
根据自然资源地籍图图式符号表,使用线要素、面要素和注记要素对地籍图分幅图的图廓进行设置[4],包括标题、网格线、图幅号、政区略图与领接表、图例、比例尺等。同时,设置标题、图幅号等内容的文本元素的名称,便于后续批量修改。
(4)保存出图模板
将上述设置完成的工作空间保存为地图模板。
(5)地籍图自动化编制
使用c#语言搭建系统界面,调用Python编写的核心脚本进行批量出图,通过遍历登记单元数据,将图廓要素按照单个分幅的四角坐标定位放置,修改政区略图与领接表的展示范围,并修改模板内标题、图幅号等文字元素,最后将地图文档以PDF格式进行输出。
四、温州试点应用
在温州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中,自动处理软件的试点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试点区域涵盖了温州市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包括自然保护地、河流、湿地以及矿产资源等类型。通过在这些区域的应用,软件展现了其强大的功能和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
(一)自然保护地试点(以大罗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
人工处理时间:传统人工整合地籍调查数据、国土调查数据及遥感影像需约15个工作日,包括数据叠加分析、属性赋值等。
自动化处理时间:通过软件自动匹配与格式转换,耗时缩短至2个工作日,效率提升80%。
(二)河流试点(以龙湾河为例)
自动化处理效率:遥感影像与水利数据匹配耗时从人工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效率提升90%。
自动化处理精度:河流边界识别准确率90%,面积计算误差小于1公顷。
(三)矿产资源试点(以温州市龙湾区瑶溪街道底岭下矿区为例)
自动化处理效果:矿产资源储量库与地籍数据整合时间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效率提升75%。储量数据与分布范围标注准确率90%,满足矿业权管理需求。
温州市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高效化,尤其在数据整合、边界识别、图件生成等环节显著降低人工依赖。以110个登记单元为例,若使用传统的人工出图的方式,每个登记单元的地籍图和登记单位图制作需要耗费1个小时,而通过软件自动化批量出图则将出图时间缩短为2小时,总时间成本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大大提高了相关项目的生产效率、缩短了项目周期,节约了项目成本,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提供了可量化的参考范例。
五、结论
通过对温州市试点应用的效果评估,自动处理软件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中展现了显著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效率提升:软件的自动化功能显著提高了数据处理和地籍图生成的效率。与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相比,数据导入和匹配的时间减少了约70%,数据库制作的时间减少了约60%,地籍图生成的时间减少了约80%。例如,在自然保护地试点中,传统人工处理方式可能需要数周时间完成数据整合和地籍图绘制,而软件仅用数小时就完成了相同的工作。
准确性提高:软件通过数据清洗、校验和自动匹配功能,减少了人为操作导致的错误。在河流试点中,同时对水利部门提供的水资源报告中的缺失水系长度、面积数值进行合理估算和补充,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功能优化:在试点应用过程中,针对软件的一些功能进行了优化。例如,增加了对更多数据格式的支持,如对国土调查数据的兼容性进行了改进;优化了数据匹配算法,提高了匹配的准确率和效率;增强了地籍图的美化功能,使图面布局更加合理、美观。
通过在温州市的试点应用和效果评估,自动处理软件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中展现了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下一步将考虑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从人工配置转向自动匹配,同时利用数据分析挖掘自然资源数据中的潜在价值,为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6〕192号
[2]刘满义,汪发勇.基于GIS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J].现代信息科技,2024,8(02):5-8.
[3]柯艳丽,黄执堃,李国彪,等.ArcGIS自定义工具箱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23(1):66-69.
[4]黄勇,杨正英.ArcGIS环境下的标准分幅地籍图制作软件研发与应用[J].城市勘测,2024(6):59-63.
[5]《地籍调查规程》(GB/T42547-2023)
基金项目:四川省自然资源部西南山地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课题基金资助“基于异构数据要素权属自动融合匹配应用研究”(课题编号:RSMNRSCM-2024-011)。
作者单位:温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