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数字动能
程洁
文章字数:1581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宏伟蓝图。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汇聚成一股磅礴的时代浪潮,为广袤的乡土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将数字技术有效嵌入乡村发展的各个领域,不仅是顺应技术革命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生动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发展道路,提供了极佳的样本。
   一、新质生产力: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正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生产工具、拓展连接渠道,深刻改造着传统乡村的生产方式,为乡村经济基础的变革注入强大动能。数字技术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的社会生产力。在田间地头,“智慧农业”体系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升级为精准感知、智能控制的现代化生产,极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这不仅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更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革命。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电商平台、直播带货让深山里的优质农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有效破解了“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将沉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推动乡村生产关系进行适应性调整。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数字平台让土地经营权流转更高效,催生了“数字农场”“共享农庄”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了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其价值创造和分配机制的探索,也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二、“智”理有方: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与温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乡村治理模式也迎来了数字化升级。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旨在构建一个更加高效、透明、民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以“数字乡村”平台建设为抓手,政务服务、社会保障等被整合到线上,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极大提升了基层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度。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丰富了乡村基层民主的实践形式。村务公开、在线议事等“指尖上的民主”,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在数字时代得到充分彰显,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内生动力。
  三、冷静审视:跨越数字赋能的现实挑战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任何社会进步都伴随着新矛盾的产生。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亦是如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并妥善应对其中的挑战。一是要警惕“数字鸿沟”拉大城乡差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存在差距,必须持续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建立防范和化解数字鸿沟的长效机制,不让任何人在数字化浪潮中掉队。二是要规范资本行为,保障农民利益。互联网平台在赋能农民的同时,也可能形成新的市场垄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规范平台资本行为。三是要促进数字文化与乡土文化的融合共生。数字化在带来现代文明时,也可能冲击传统乡土文化。我们应善用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数字动能,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变革的生动历史进程。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怀信心地拥抱数字时代,同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武器直面挑战,让数字化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根基。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