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宿州:“数智赋能”激活传统产业精准发力锻造新质生产力
文章字数:3307
    中智光谷产业园。


    安徽雪龙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海尚变频公司生产一线。


    安徽佳力奇先进复合材料科技股份公司。


    灵璧轴承研发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进行轴承耐久测试。


    砀山迈瑞医疗产业基地工人操作生产设备。


  地处皖北的宿州,曾以“中原粮仓”“煤炭基地”的标签为人所熟知。传统的农业、煤炭、家居建材、轻纺等产业构成了其经济发展的基本盘。然而,在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硬道理的今天,传统产业如何突围?增长新动能从何而来?这片古老的土地,正用一场波澜壮阔的“数智变革”交出一份自己的答卷。
  截至目前,宿州市累计启动数字化改造企业1275户,启动率100%;累计实现数字化改造企业1073户,实现率83.5%。全市获批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6个,典型示范园区3个。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8个。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2个、国家级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1个,国家级5G工厂3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1个、省级绿色工厂29个。
  行走在宿州的工业园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一股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掀起的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正深刻重塑着传统产业的面貌与内核。昔日的“汗水驱动”正加速向“数字驱动”“智慧驱动”转变,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新质生产力在这片沃土上破土萌芽、茁壮成长。
  破局:“老”产业的“新”烦恼与必然选择
  宿州的传统产业家底厚实,但也曾面临“成长的烦恼”。
  “过去我们的生产线,主要靠老师傅的经验,产品质量稳定性难控制,能耗高,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一家本地大型家居企业的负责人坦言。类似的困境普遍存在:纺织服装鞋业订单波动大,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品牌附加值低……
  “不转型就要被淘汰,转型慢了也会落后。”宿州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绝不能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也不能好高骛远地追求“空中楼阁”。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围绕现有产业体系,抓住数字时代机遇,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升级,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这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宿州市先后出台《宿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宿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年)》及配套政策,构建了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资金保障有力,2021年以来累计兑现相关奖补资金近1亿元。同时,通过组织超50场专项培训、赴先进地区研学,成功为超3000人次企业管理人员赋能,提升数字化认知与能力。
  于是,“数智赋能”成为宿州激活传统产业、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点和精准发力的方向。
   转型:“智”造赋能,“老树”发“新枝”
  战略既定,关键在于落实。宿州聚焦重点传统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场场生动的实践在各行各业上演。
  在制造业车间,机器“慧”思考,生产“慧”流转。
  “你好小东,打开所有窗户。”随着一声语音指令,阳台把手自行旋转起来,阳台上的所有窗户便都打开了。在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的安徽天东门窗智能家居有限公司展示厅内,这样的智能门窗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有了智能门窗,暴雨天出门在外,再也不用担心家里窗户忘记关了。打开手机App,就能实现一键远程关窗,”公司负责人介绍道。这样的智能场景,正是安徽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中天东门窗公司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天东门窗是北京天东门窗华东生产基地,于2017年落户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产品以断桥铝门窗为主,年生产能力达20万平方米。
  在数字化浪潮下,这家传统门窗企业实现了涅槃重生。公司投入700多万元升级工业4.0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通过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产品从“切割→传送→搬运→开孔→铣削→分拣齐套”全流程自动化。
  在宿州,像天东门窗一样实施智能化改造的制造企业正越来越多,从“制造”迈向“智造”的步伐愈发坚定。
  宿州鼓励、引导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业务环节开展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管理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组织企业到转型标杆企业开展现场观摩,开展转型经验交流,推动优秀典型案例复制推广,引导企业树立数字赋能理念,提振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信心动力。
  筑基:平台引领,生态协同锻造“新质”引擎
  “通过深入考察,公司决定整体搬迁到萧县。”2018年3月19日,安徽海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在萧县正式注册成立,专注于工业变频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技术服务。
  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仅2024年享受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就近800万元。截至目前,企业已获得5项发明专利、3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产品创新奖、最具投资价值奖等众多荣誉。产品已发展为八大系列、十多种专机,可满足各类机械配套、系统集成及行业应用的需求。
  2023年,萧县在上海市松江区G60松江·中安科创园设立“科创飞地”——萧县·长三角城市联合创新空间。海尚成为第一家入驻飞地的企业,申请了5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把研发中心整体搬到了上海。“上海研发中心共有10多名研发人员,都是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2024年,研发中心共开发了5个项目,实现了“上海智慧”与“萧县实践”的跨地区协同创新。
  企业个体的转型离不开肥沃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宿州深谙此道,着力打造数字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和壮大筑基培土。
  打造“中国云都”名片,夯实算力底座。宿州并非一线城市,却前瞻性地布局了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吸引了华为、腾讯、阿里、浪潮等互联网巨头数据中心落户,形成了华东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云计算产业集群。这为本地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和低廉的数据存储成本,使得中小企业也能“用得上、用得起”先进的云计算和AI服务。强大的“云”底座,成了赋能传统产业“腾云驾雾”的坚实基石。
  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协同共享。宿州积极推动建设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破企业间的“数据孤岛”。例如,2025年4月18日,云都工业互联网平台2.0正式发布。同年6月13日被认定为安徽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宿州市级平台“零突破”。平台通过接入DeepSeek大模型,形成“国产模型+国产算力+国产云服务”全链条整合能力,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区域产业升级。
  优化政策与服务环境,引育数字人才。宿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的政策措施,在资金扶持、税费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同时,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既懂工业生产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成效:动能转换,“新质”生产力崭露头角
  位于宿州经开区的宿州花鸟鱼虫宠物大市场,日均客流量超一万人次,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宠物交易集散中心,每逢周五,这里的宠物交易量能在16个小时内冲到1.6万只。
  当前,各地都在拼经济、促发展,宠物经济已经成为竞逐比拼的重要赛道。竞逐“新蓝海”,宿州具备一定的实力和基础。作为农业大市,禽肉总产量高;产业优势明显,如食品和服装产业体系完备,且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坚实。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阳台经济成为城乡居民消费新的重要发展趋势,阳台经济各类产品覆盖种苗培育、种植工具、智能设备、园艺家装、社交休闲等全链条的广阔消费市场。为抢抓阳台经济发展机遇,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2025年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要积极搭建云服务平台,强化电商赋能,发展专业化服务,着力构建一体化发展运营体系,为推动宿州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提供坚实支撑。
  企业竞争力增强。一批传统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排头兵”和“隐形冠军”。它们不再仅仅依靠低成本竞争,而是凭借高质量、个性化、高效率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得到提升。
  从“中原粮仓”到“中国云都”,从“煤炭基地”到“智造高地”,宿州的转型实践生动表明:传统与新兴并非割裂对立,关键在于如何用创新的钥匙打开升级的大门。宿州,这座皖北古城,正在推动“智改数转”从“样板间”走向“商品房”,让数智力量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融入传统产业肌理,为宿州在皖北全面振兴中走在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持久的数字动能。
  (全媒体记者 朱明刚)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