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样本
文章字数:1696
    日泰(滁州)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冷镦车间。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蓬勃之势展现出安徽在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近日,记者深入该产业园,聚焦日泰(滁州)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和滁州明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探寻其发展背后的强劲动力与成功密码。
  2025年上半年,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GDP同比增长1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是以124.6%的增速领跑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46万美元,稳居全市首位。一系列“第一”的背后,是园区在产业培育、创新赋能、产城融合等领域的系统性突破。
  双招双引精准发力 筑牢发展基石
  园区将“双招双引”作为撬动发展的支点,通过重组制造业、科技、三产服务业三支专业化招商队伍,聚焦链式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上半年新签约工业项目26个,完成全年任务的86.7%,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高质量项目占比达100%。在人才与资本赋能上,实施新时代“满天星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29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组建5亿元苏滁云创投资基金,推进海尔医疗、华睿医疗等专项基金设立,为项目落地注入“金融活水”。
  经济质效同步提升 激活内生动力
  1-5月,园区规上工业产值达148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家、亿元以上企业6家,产业链规模持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京东奥成线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74.8%,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34.3%,形成“二三产”协同发力格局。在梯度培育体系下,17个省级以上平台培育库涵盖企业105家,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7家、高新技术企业113家,创新活力持续迸发——1-5月获授权专利219件,有效发明专利564件,同比增长12%,创新驱动成为发展主引擎。
  产城融合深度推进 优化发展生态
  园区坚守“项目落地比招商更重要”理念,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上半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4个,新投产项目11个。城市功能加速完善,科创中心、标准化厂房投用,体育公园、时光里商业街区下半年将运营,全民健身中心即将开工,“产业+生活”生态圈逐步成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电子化率达70%,开展9场政策宣讲促成12家企业产业链合作,落实融资1.2亿元,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
  企业故事见证活力彰显发展温度
  日泰(滁州)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是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培育成效的鲜活例证。2018年,这家总投资20亿元的企业选择落户园区,专注于汽车高强度紧固件、异形件的研发与生产。从2022年正式投产时产值1亿多元,到2025年7月产值突破10亿元,短短数年实现跨越式增长,其成长速度令人瞩目。
  正如公司副总经理王建明所言:“园区完善的汽车产业链配套和高效服务,让我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背后,既离不开企业自身在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上的努力,更得益于园区在产业布局中构建的完整产业链生态,以及为企业提供的全流程高效服务,让企业能够在优质环境中集中精力深耕主业,最终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双提升,成为园区培育先进制造企业的典型代表。
  滁州明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入的首家人工智能科创企业,自2024年入驻以来,便在园区优质生态的滋养下快速成长。当地政府始终高度关注企业发展,不仅积极帮助对接市场资源,为企业拓展业务搭建桥梁,还切实解决员工的生活难题,比如提供人才公寓等配套保障,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
  得益于这样全方位的支持,公司入驻不久便实现营收近4000万元。正如董事长秦家明所说:“在这里,企业只需专注创新,其他后顾之忧都能得到妥善解决。”这既体现了企业对自身创新实力的专注,更彰显了园区营商环境对科创企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成为园区以优质服务赋能企业成长的生动写照。
  从单一园区到产城综合体,从中低端制造到高端智造,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安徽产业升级的“样板间”,更折射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的无限可能。 (全媒体记者 朱晓平)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