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当代价值
朱龙庭
文章字数:1706
  摘要:马克思在批判和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公平的重要论述,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现状,从人的发展、平等受教育权、生产力发展等角度阐释了教育公平思想。这些思想为我国教育公平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助力推动中国教育公平迈向新高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法律体系;价值
   一、有利于形成教育公平的正确立场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思想武器,批判并扬弃了以往关于教育公平的论述。他提出,分析教育公平问题必须考虑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我国社会主义教育路线应以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为指导,健全教育体制。分析教育公平问题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确保教育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唯有如此,才能准确阐释和分析党关于教育公平的政策与制度。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源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这也导致城乡之间存在收入分配不均等状况。我们应牢记维护社会和谐这一基本原则,始终保护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权益,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努力践行。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通过实施恰当的政策措施提升人民教育水平,加强对农村、边缘化等地区的支持,采取更多举措保障这些地区群众的基本权利,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有利于科学理解教育公平的实质
  马克思指出,教育公平的实现是必然趋势,但受一定条件制约。人们要重视教育公平,将其作为长期自觉的任务,但在探讨教育公平问题时,不能要求社会成员接受完全相同内容的教育,否则会陷入绝对平等的误区,误解教育公平的实质。正确理解教育公平的实质,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对象。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但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仍存在诸多因素影响高等教育的公正性。为此,必须从客观角度深入分析当前教育现象,努力营造更加均衡的社会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同等机会,推动我国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构建教育公平的实现条件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教育公平的构建具有独特的“社会条件性”。他主张,只有当社会每个成员都能享有同等权利,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公正。因此,我们应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的变革,使每个成员都能享有同等权利,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持续健康发展。马克思的教育公平思想为当代中国提供了新思路,指导我们构建真正有效、均衡的政治环境,让每位民众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遇,促进全民共同受益。这一思想为中国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思路,助力教育事业取得实效。我们应坚定遵循马克思的教育公平理念,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改革政治体制,有效推动我国教育公平发展。
   四、有利于完善法律制度,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从法律的视域下来看教育的公平性,我国当前的教育公平法律体系仍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我们需审视法律实施中是否存在需要修改之处,以及是否有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内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应坚持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中关于完善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指导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
  在立法方面,我国教育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新时代国情为依据,旨在解读当前面临的教育不平等问题。这就需要国家以马克思公平观为依据,完善各项政策制度,以法律为准绳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例如,针对残疾人这一群体,国家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及相关法规、文件,保障其受教育权益;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许多高校推行盲文考试政策,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教育权利。
   结语
  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不公,并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公平理念。在当今时代,这一思想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促使我们正视教育不平等现象,还激励我们积极探索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通过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完善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我们有望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进而为个体成长赋能、为社会活力筑基,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孙芳芳.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公平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