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杨润芳:泽润燕赵,流芳京西
文章字数:4825

杨润芳(1919—1989),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人,京西名老中医。杨老出身中医世家,外祖父为“儿科圣手”,幼承庭训,立志岐黄之学,乃于1933年考入石家庄国医学校习医,卒业后于1936年赴北平国医学院深造,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先生。嗣“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入侵中原,遂被迫辍学还乡,1939年在石门(今石家庄市)考取中医师执照(师字458号),悬壶石家庄、唐山等地,疗效卓著,并编辑多份报刊,弘扬中医学术。杨老1949年赴京执业,1951年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主办的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系统接受现代医学基础知识。1952年毕业后,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赴北京市京西矿区(今门头沟区)石门营建立中医联合诊所,并任主任。1956年参与组建京西矿区联合中医院,出任院长,后任门头沟区联合中医院院长、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副院长、门头沟区第七届人大代表、北京中医学会理事等职。杨老医术精良,著述颇丰,在献身京西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四十年间,先后承担门头沟区和北京军区几十个学校中医学班的领导及教学工作,为中医事业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遗泽余芳。
1 师承名门,医者仁心,领袖群伦奠基业
1929年,“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萧龙友先生为保存国粹,培养中医人才,联合其他中医名家创立北平医学校。该校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所中医高等教育机构,1930年更名为北平国医学院,与施今墨先生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并称“民国中医双璧”,其办学经验对新中国中医教育体系构建产生深远影响。1936年,17岁的杨润芳负笈于此,作为该校约700名毕业生中的一员,亲炙名师训诲。萧龙友先生号“息翁”,医德高尚,曾立“医范十条”,主张医者有道有术,临证注重四诊合参,善治虚劳杂病,调理虚证多以育阴培本为法。杨老秉承息翁心传,悬壶济世,淡泊名利,强调“以学稽古,以才御今”“四诊合参,首重问诊”,主张选方遣药须“处方有据”“药必有方”“套用要活”“化裁要灵”,师承名门的燕京时光为其日后诊治内科杂病、研究肝病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杨老求学时便探索减肥方药,惠及同窗,尽显医者仁心。杨老的外祖母体胖异常,每餐必食肥肉油脂。其外祖父鲍培元先生精通医术,尤其擅长妇科、儿科,驰名乡里,曾用生山楂、陈皮、白茯苓、泽泻、甘草、荷梗等草药为之调理。当时杨老正在石家庄国医学校习医,15岁的他对该方剂留意有加。三年后,杨老毕业返里省亲,见其外祖母服药半年有余,形体渐瘦,精神矍铄,遂请教外祖父制方之意,探究医理。之后杨老在北平国医学院深造,其间将该药方介绍给同学治疗肥胖病多例,服药半年,均效果良好。从业后,杨老在此方基础上加生薏米,将荷梗改为荷叶,并常以生山楂、生荷叶嘱患者代茶饮。
“七七事变”,北平沦陷,杨老翌年被迫中断学业,返乡归里。在国家危亡之际,年仅19岁的他仍坚守理想、不辱使命,毅然加入由时年24岁的中医内科专家、教育家杨医亚先生创立的北京国医砥柱社,并领导筹组石门分社,致力以科学精神革新中医,为恢复中医固有之光荣奔走呼号。当年报刊对此评论有云,杨老“力事于中国医药学术,秉科学改进之决心,日时虽短,进展颇锐,并对于本市医药文化组织,甚表执忱”。“自奉国医砥柱总社发给石门分社筹备主任聘书后即努力宣传介绍,征集同志积极进行,不日当可成立”。这段在战火中领袖群伦,团结青年同仁振兴发展中医事业的宝贵经历,正是杨老往后四十年如一日服务基层,脱颖而出成为京西地区中医医疗工作中流砥柱的发轫。
2 扎根京西,联合医界,“三杨开泰”启新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京西矿区石门营地区只有少数个体医生行医,缺医少药,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医疗需求。当时,北京市公共卫生局号召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毕业生“支持山区、老区医疗卫生建设,到艰苦的地方去”。杨老积极响应,从该校毕业后于1952年9月24日代表同期毕业的其他三位同学,到京西矿区政府机关联系建立石门营联合诊所事宜。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经联络几位个体医生,着力筹备,诊所于同年11月15日正式开业,杨老担任主任。
在杨老带领下,石门营联合诊所茁壮成长,不仅在短短两年内建立了曹各庄、南辛房分诊所,还致力研发中药制剂——“止嗽糖浆”,治疗因伤风感冒而引起的初期咳嗽及感冒后遗咳嗽症。为了有效服务病人,提高业务水平,杨老与诊所的同志一道不断总结“止嗽糖浆”制造过程的经验教训,将原配方中的浙贝母、牛蒡子捣后煎煮,删去米壳一味,不再添加安息香酸钠防腐剂。通过门诊观察,68例患者中有43例完全治愈,12例症状减轻。因“止嗽糖浆”无副作用,疗效稳妥,药价低廉,服用方便,不逊于复方甘草合剂,适合广大农村及工矿应用。制剂研发成功,着实不易。但杨老仍精益求精,更加广泛地选择病历观察,继续研究“止嗽糖浆”的有效成分,改良剂型。
北京门头沟历来中医药发达,但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仍没有综合性的中医医疗机构,这对于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和基层中医传承发展极为不利。在全区实行个体医生走集体化办医道路的热潮中,1956年,建立京西矿区联合中医院的呈请及组织方案出炉。根据该方案,中医院由石门营、三家店、龙泉雾三个联合诊所合并组建。筹备小组由杨老牵头,与三家店联合诊所主任王秉琰先生、龙泉雾联合诊所主任苏硕弟先生共同组成筹备小组,分别征询三个联合诊所工作人员的意见,选定院址、筹措资金、修缮房屋、购置设备。同年11月17日,北京第一家集体所有制中医院——京西矿区联合中医院在门城镇大峪村后街的关帝庙正式成立。开业应诊伊始,杨老身为院长满腔热情投身中医院建设,主导引进先进诊疗手段,建立化验室,实施静脉注射等现代护理技术,不久即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成功应对全区麻疹、流感、梅毒等流行性疾病,妙手回春,造福乡梓。
在丰富的医疗实践中,京西矿区联合中医院涌现出杨凤翔、杨恩海先生等名老中医,他们与杨老一道,被亲切地称为“三杨开泰”,享誉民间,传为佳话。杨凤翔先生(1904-1987)来自龙泉雾联合诊所,自幼师从其祖父(清太医院三品御医),极为刻苦。成年后在门头沟琉璃渠开保元堂药铺,行医卖药,不断得到叔父、姑父指教,医道见长。对内科、儿科、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能灵活辩证,其研制的“肥儿散”深受欢迎。同样来自龙泉雾联合诊所的杨恩海先生(1908-1989)对治疗中风、痹症造诣较深,对十二指肠壅滞症、脏躁病等疑难病也有独到的见解。他热衷中医教育事业,亲自教授青年医师,笔耕不辍,毕生经验毫无保留;奉行“看病不看人”的信条,对患者和蔼至亲,许多患者经其诊治均有药未进而病祛半的感受,危重患者多有如枯苗望雨般求杨大夫一方剂。
在“三杨”的影响下,中医院迅速成长,全院医护工作人员互相学习、互相竞赛,中医师们经常进行内部会诊和病例讨论,及时掌握病情规律,互相提高医疗经验和技术水平。五十年代末期,中医院实行24小时昼夜不停诊,患者入院后先由杂病组收容,确诊后转入其他各组治疗,院长与副院长均亲自担任小组的主治医生及助手。护士工作12小时一班顶到底,全院上下比医疗质量,比出勤率,比学习。为了减少病人挂号长、候诊长、取药长,以“三杨”为首的专家们提出对出诊、门诊患者预定复诊日期后亲自送医上门,并代替办理挂号手续;中药房及煎药室提出送药上门;各直属门诊部提出除对传染病访视外,对门诊及出诊病人也进行个别访问,并根据地区不同分别建立巡回点、巡回片,开展定期巡回。中医院各项医疗制度的完善和职工热情的高涨,绩效昭彰。1963年,一名三十岁女士患绒毛膜上皮癌,子宫切除后肺转移,经唐山市和北京城区几家大医院治疗效果均不明显,列为不治之症。该患者抱一线希望来到中医院,经“三杨”等老中医会诊后制定调整机体整体状态、灵活辩证、中药调理的治疗计划,经调治奇迹般痊愈。
3 潜心岐黄,药到病除,为民发声献医林
杨老着手成春,对中医内科、外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疑难重杂症治疗经验丰富,尤其精于肝病治疗。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经杨老诊治的47例肝硬变患者有18例治愈,15例好转。基于临床经验,杨老在1964年召开的北京中医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发表了《治疗肝硬变的几点体会》,为探索中医辩证治疗肝病作出贡献。杨老潜心岐黄,博览历代中医经典,钻研《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著作及金、元、明、清代中医名家理论,注重古为今用,集名家之长。杨老主张从历代单方、验方中吸取营养,开创新路,编著《方剂套用与化裁》《古今医林得失集》《临床实验汇编》《常用中药共剂作用集》《部分中草药临床应用参考资料》《中草药采集季节手册》《临床集粹》《证治验案集存》等文献,并编辑15期门头沟《中医学报》,一生整理编写验方、医案、论文250余篇,为京西地区中医界留下了宝贵财富。
杨老勤奋好学,厚积薄发,临证药到病除。譬如,针对湿温发热症,杨老主张在甘露消毒丹基础上辩证加减。1960年6月19日,11岁男性患者陈某发热不解,微有汗出,头痛咽紧,且有鼻衄、咳嗽、胸痛、食欲不振,其舌前质红有津、中后薄黄而腻,脉濡数。经会诊,杨老认为陈某症状发于湿热,邪在气营,化热上蒸,以致咳嗽鼻衄,乃以甘露消毒和犀角地黄法化裁,犀角、生地、生石膏等十三味中药煎成400毫升,分四次服,四小时一次,陈某当夜汗出退烧,头痛、咳嗽、胸痛消失。6月20日复诊,患者诸症均退,脉稍有濡象,依前方小量又进一剂而愈。又如,针对一氧化碳中毒性精神病症,杨老强调镇心通窍、安神醒脑、辟秽解毒并重,善用苏合香丸温开解郁宣窍。1965年4月12日,一名被外院诊断为器官性精神病、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的58岁男性患者王某前来问诊,其体质肥胖,平日嗜酒日饮半斤,四肢未见畸形,当询问姓氏、住址、生活时对答支离或不语,表情痴呆,面色暗滞,舌中苔厚垢,脉沉滑而数。杨老经诊断,认为王某毒邪内干与痰湿相胶,上蒙清窍,乃辟秽解毒,开窍涤痰。王某住院服药后经四次诊断,神智全清,谈吐不乱,二便正常,生活完全自理,于5月18日出院,随访已痊愈。再如,针对冻伤症,杨老选用桂枝加红花薄荷汤治之。第一煎温服,余渣加水煮沸洗烫患处,每日二、三次。该方内服,表得解,里得调,中得和;外用洗烫,促使血行流畅,温肌润肤,冻伤可解。1978年11月15日,一名27岁女患者诉称平素较他人怕冷,棉衣棉鞋穿上仍四肢不温,双手冻伤,有散在紫暗斑结。经杨老诊断,该患者脉沉细、舌淡,遂开桂枝加红花薄荷汤五剂,内服外洗。复诊时其冻伤明显好转,加黄芪续服二剂,再诊手已温,紫斑消失。又加白术、茯苓皮五剂,冻伤痊愈。
杨老几十年如一日深耕基层,一心扑在工作上,刻苦钻研医术,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1980年以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副院长的身份高票当选北京市门头沟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杨老积极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经常回原选举单位——大峪选区听取意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调研提出卫生类议案及建议,为民发声。八十年代初期,门头沟区大峪以南相继建造居民楼,人口日增,而随着区医院迁往河滩,导致该片区群众无法就近就医。故为合理建立全区医疗网点,杨老在1981年3月召开的门头沟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议,将区中医医院门诊先行迁入区医院旧址,与有关单位协商后稍作修缮,将来再行扩建,全院迁址。区政府收到杨老的提案后高度重视,于同年5月25日答复,已请市卫生局在区医院旧址建区中医医院,建筑面积500㎡。1987年6月,门头沟区中医医院正式迁址,极大便利了周边及京西地区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和中医药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杨老也终于在退休前亲眼见证了自己忧劳三十多年的服务处所的蝶变。
自七十年代末以来,杨老还兼任门头沟区医药卫生学会副理事长、门头沟区政协委员、门头沟区科协委员、《北京中医》杂志编委……积极投身社会事务,服务人群。但他对自身的定位,数十年来一直是一名跻身医林,奋战在临床一线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中医师。1989年11月28日14时20分,杨老归隐道山了。如今,当我们漫步在永定河畔新桥大街,思绪总会穿越到三十六年前,看到一位儒雅的长者正带领一家医院,不断发扬祖国医学,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本版作者:佘文博,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保中,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脾胃肿瘤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