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向“新”而行 科技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文章字数:2337

近年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耕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坚持科技引领,以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为抓手,加速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成果丰硕。2024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9%,跃居全国第七,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江淮大地创新活力奔涌:全球顶尖的智能汽车制造工厂在此落成,未来低空经济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徽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未来网络等7大重点领域,以及第三代半导体、先进装备制造、区块链、元宇宙等潜力领域,构建多层次未来产业培育机制。“目标到2027年,初步建立未来产业体制机制,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2030年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产业规模力争达5000亿元。”“安徽科技基础扎实、创新氛围浓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军徽评价道。
传统产业“锻智焕新”
数字赋能“吃干榨尽”
在现代化的冶炼车间,黝黑的阳极泥经精密流水线蜕变为光洁的金锭;机械臂于高温熔炉前精准舞动,浇铸出赤红的铜板。“金银回收率99.5%,从污酸中提取战略金属铼,硫酸车间实现负能耗运行——这就是现代冶炼的‘吃干榨尽’。”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指着中控大屏上的实时数据介绍。这座传统工厂依托科技与数据,将资源枷锁锻造成循环经济的钥匙,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硬核样本。
数字化看板精确掌控着每个生产环节。“我们生产的电磁线,每公里重量误差严格控制在0.1克以内。”总经理秦兵道出秘诀:“主攻高端”战略。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20个研发平台攻克核心技术,仅新能源汽车用扁线一项高端产品,就为公司带来40亿元营收。传统铜加工在此焕发出智能、绿色的新生机。
面对数字化浪潮与激烈竞争,与共和国同龄的重型机械企业——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坚定拥抱“5G+工业互联网”。在全柴金加工分厂J3生产线,“5G+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工厂”大屏实时跃动。车间人员指着天花板的白色设备解释:“5G室内分布系统赋予缸体加工设备‘知觉’。”重型设备通过无线终端实时上传数据,使生产数据积累与工艺优化更精准。
“我们将上游800多家供应商融入工业互联网平台,零部件物流、仓储、质控信息尽在掌握,为精益生产管理奠定基础。”全柴动力信息中心主任许昌宇表示,“5G+工业互联网”系统助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至少20%。
点燃“聚变之光”
“三步走”布局终极能源未来
可控核聚变,被列为未来产业的关键方向。走进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巨大的BEST装置如钢铁巨人矗立。科学家指尖轻触控制台,磁约束线圈的电流声仿佛宇宙低语:“约束一亿摄氏度等离子体,如同为太阳系上锁。”实验室墙上的能量转换图,勾勒着人类追逐终极能源的执着。聚变之光照耀下,科技突破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跨越代际的耐心。
“太阳发光发热源于内部核聚变。核聚变商业化将助人类摆脱化石能源依赖。”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委书记叶华龙指出,核聚变能源原料丰富,商业发电虽道阻且长,但未来可期,各方接续奋斗,有望在若干年后实现应用。
2023年,安徽出台《以创新模式加速推进聚变能商业应用战略行动计划(2022—2035年)》,确立实验堆、工程堆、商业堆“三步走”战略。作为工程堆运营方,聚变新能引入多方投资。董事长严建文强调:“三步走”战略以技术突破为根基、产业应用为导向,系统推进聚变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目前,合肥已汇聚近60家核聚变产业链企业,覆盖超导线材、主机设备制造到运营商等全链条。严建文(同时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举例,庞大的聚变产业衍生出超导磁体、射频、离子源等细分技术,催生系列产品。研究院近年孵化聚变相关企业30余家,部分形成上下游配套。“我们正探索前所未有的产业化路径,持续优化科研奖励、企业孵化政策。未来结合更完善的市场机制,实现聚变发电并非遥不可及。”
量子科技“领跑”未来
政策铺就“量子大道”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应用最深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推出全球首个运营商级量子加密办公应用“量子密信”,服务用户超500万;成功交付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在合肥,量子科技产业活力澎湃。
合肥高新区云飞路,集聚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量子大道”声名远扬。量子技术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一部普通手机,经软件定制并插入量子SIM卡,即可进行无法窃听的量子加密通话。在中电信量子集团体验馆,琳琅满目的量子科技成果与互动产品,彰显量子科技已悄然融入生活。
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布局量子科技研发与产业化的城市之一,合肥已培育集聚量子企业91家,居全国之首;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4个,量子信息相关专利超2000件。
聚焦建设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省、市两级完善投入增长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行动,投入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计划打造不少于30个城市场景和30个产业场景;出台专项政策,安排不少于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量子企业发展;筹备首期规模2亿元的量子产业基金,为成果转化与产业链招商提供融资支持。2024年,合肥量子产业链营收近14亿元,同比增长21.6%。
安徽始终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成功实现从“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的华丽蜕变。融入过程中,安徽坚持协同创新与错位竞争并举,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拓展广阔空间。
面向未来,安徽将持续深化经验总结,依托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优势领域,加快布局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提升全球高端人才吸引力,促进高水平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作为创新“特长生”的安徽,正全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以“安徽速度”擘画崭新发展蓝图。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