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从“两个大局”时代背景 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导入
马心明 马润
文章字数:5412
  摘要:本文从“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开篇导入进行分析,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进而回答开篇主线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门课程”;同时,就本门课程进行“分组研学”和引入一些本土化教学案例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两个大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导入;分组研学;教学案例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为我们进一步推广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和实践目标。开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是民族地区高校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事关高校能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关落实民族工作主线、教书主业、育人主责、师德主体,事关高校深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成效。
  一、从“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门课程”问题进行课程导入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作为一门新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兼具思政课属性。“如何上好第一节课、做好课程开篇”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该课程选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编的教材,作为新开课教材,其内容中没有“导论”或“绪论”部分。一般而言,思政课教材通常会在导论部分开篇回应“学习本课程的意义”这一问题。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开篇需要拓展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需向学生阐明学习的意义,从课程教学要求、性质、学习价值等方面作出回应,明确教学目的,激发学习动机与兴趣,为课程教学奠定基础。课程开篇是学生对一门课程的第一印象。好的课程开篇可以提升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第一节课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为主线展开。
  为吸引学生注意力,采用视频导入方式:播放一段驳斥西方国家污蔑新疆“强迫劳动”的解说视频,该视频详细梳理了西方国家中反华学者、智库、媒体及政客相互勾结,炮制涉疆虚假信息的过程。观看后,要求学生简要概括内容,并进一步提问:“美西方反华势力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炮制涉疆谎言以抵制新疆商品,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多数学生对此存在困惑,此时可顺势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思考。
   二、从分析时代背景进行开篇导入
  分析时代背景时,需先梳理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的背景,需要结合本科学生的知识储备做大量拓展延伸。具体拓展方向可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如果学生提到“美国为维护霸权对中国展开围堵打压”,可先梳理美国霸权的确立过程,再延伸近几百年世界格局的变迁——例如,英国世界霸权曾受到德国挑战,由此引导学生思考霸权国与崛起国的关系,进而引出“修昔底德陷阱”,说明霸权国与崛起国之间易产生冲突对抗,并简要阐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均为新兴崛起的德国对英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发起挑战)。也可拓展美国霸权的确立与稳固历程、曾对美国霸权构成挑战的国家及结局,重点介绍美苏争霸及苏联解体始末,尤其说明苏联解体中民族分离主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比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态势,结合中国进入21世纪后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学界“中美差距缩小、中国或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预测,以史带论、史论结合,推出“中美战略竞争构成21世纪国际关系主流,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一结论。
  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需分析美国的系列遏制举措:奥巴马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的;特朗普政府为遏制中国,在经济上发动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在科技领域实施高科技封锁,阻止美国科技企业对华投资,限制其他国家向中国出口高制程芯片技术和光刻机,打压华为、字节跳动等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政治上推行“印太战略”,构建印太版“北约”,拼凑“四边机制”和“三边安全伙伴关系”,为“台独”势力撑腰;在军事上强化“五眼联盟”、收紧双边军事同盟。此外,美国从遏制中国的目的出发,打“民族牌”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在民族边疆地区制造对立,为“疆独”“藏独”分裂势力提供庇护支持,企图扰乱中国发展环境、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分析国际背景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为何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小组研讨交流,结合对国际格局的梳理(尤其是中美战略竞争背景),学生可通过思考形成自身观点,进而回应“共同体概论”课程开篇的主线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理解民族工作关系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从学理层面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同时需再次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唯有14亿多中国人民凝聚一心、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外部围堵打压,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打断。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分组研学”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需在课程开篇时就向学生们介绍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关于“分组研学”的分组要求。“分组研学”是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具体为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分组时注重差异性与异质性(如将学习积极性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合理搭配)。分组后,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研讨题,经小组讨论交流后,选派代表发言,通过思维碰撞深化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为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对积极发言的小组给予整体加分(纳入平时考核),这既能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也能让学生通过为小组贡献获得荣誉感与成就感;同时对代表本组发言的学生给予个人加分,最大程度调动课堂交流积极性。通过研讨与互动,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点,加深理解。
  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体”的解释弹性大、适用范围广,可指代任何具有聚集特性的人群(如小规模家族、大体量国家、流动老乡会、稳定村落、虚拟网络社群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真正成长。学习小组的建设正是为学生搭建合作平台,通过组内交往为全面发展创造可能。马克思关于“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论述,为学生构建了现实的学习意义。小组积分依赖每位成员的努力,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动机制,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分组研学”还为共同完成实践教学提供了合作的平台。在具体实施中,可设置一两个研习专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通过分工调研、集中讨论、协同呈现等环节,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愈发增强,个人却似乎愈发成为别人的奴隶和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我们所有的发明和进步,其结果似乎是让物质力量变成了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反倒化为了愚钝的物质力量。当下的线下课堂中,学生对“填鸭式”教学颇为反感,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娱乐信息的即时获取,导致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在课堂上玩游戏、刷短视频。通过“分组研学”,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小组同学提供为自己所在小组贡献力量的机会,同时创新课堂表现形式,采用学生喜欢的“剧本杀”“话剧”等表演形式来演绎实践教学内容,让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体验,从而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知识竞赛的方式开展对战,竞赛题目可涵盖理论要点与实践案例,获胜的小组可获得加分,这也将作为平时考核的一个依据。
   四、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的其他思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因此,民族地区无论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突出位置。为增强“共同体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内涵,应注重挖掘本土化教学资源,比如在乌蒙地区,可深度挖掘历史上“五尺道”的商旅往来、唐袁滋摩崖的民族交往见证、龙氏祠堂的多民族共处史实等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地方史中的典型事例,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具象化的教学素材,积极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优质实践教学基地。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利用雨课堂,提前在平台上发布课堂研讨题目,题目可设计为开放性议题,让学生能够提前预习课本知识点、查阅资料并形成初步观点。教材内容繁多,需要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不必面面俱到,课堂上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交流,通过小组发言、跨界讨论等形式,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在学生研讨交流后,需在课堂上完成问题的回答并提交至雨课堂,将其作为平时作业考评的一个依据。
  加强教学研讨与教学研究。作为一门新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在教学体系转换、课件制作、多媒体资源运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针对这些情况,要定期加强集体备课,建立跨学科备课小组,通过共同交流解决相关问题。任课教师也应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追踪前沿学术成果,提升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拓展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把这门课程讲深、讲透、讲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在介绍中华民族建设的新路向时,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本质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在乌蒙地区,可重点挖掘以“昭通小肉串”产业为代表的新时期民族产业发展背景,从食材采购、制作技艺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中,“昭通小肉串”的诞生离不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它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乌蒙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党和国家通过制定并实施大量卓有成效的区域化支持政策,推动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迈向现代化。比如,为缓解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下,实行东西部结对帮扶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云南与上海组队,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目前人均收入约为云南的四倍。上海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通过结对帮扶,在产业培育、人才培训、市场对接等方面系统赋能支持云南地区发展;同时,云南具有资源和区位优势,上海可借助云南高效开拓东盟市场,从而实现双方发展的共赢。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实现整体共同富裕。在实践教学中,可将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就列为研讨课题之一,如组织学生围绕云南如何从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转变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行研讨交流。可以引导同学们从近年来云南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面进行思考:如果仅依靠云南本地区的财政收入,是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投资的,而像渝昆高铁等项目的实施,离不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这既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也生动彰显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可推断出新时期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坚强政治保证。
   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是一门融合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因而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正如本篇以时代背景作为导入,需要教师掌握大量国际时政内容,并能结合课程内核进行深度解读,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每位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存在差异,因此开篇可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进行设计。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引用本土区域性案例,让抽象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结,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本土化资源,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3]葛水林.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
  [4]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
  [5]孔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23年第1期(总第192期).
  [6]朱碧波.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7]徐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与实践路向[J],2023年11月第31卷(总159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陈永亮刘雨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分析和路径探索[J],广西民族研究2024年第1期(总第175期)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科普项目“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实践的昭通篇章”(SKPJ202472),项目负责人:马心明,审核人:李艳;昭通市2025年度(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昭通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研究”(ZTZCKT2025114),项目负责人:马心明;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背景下增强云南民族共同性的路径与机制研究(立项编号:ZX2025YB06)等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昭通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