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你手机贴的膜,说不定就产自这里
文章字数:1303
“贴膜不?防窥的、钢化的、水凝的……本地厂子出的,大家都爱用!”太湖县步行街,手机摊贩见有客人经过,立刻热情招呼。
摊贩的话只讲了一半:这些功能各异的手机膜,都源自太湖县,但手机贴膜只是太湖县功能膜新材料产业中较小一部分。截至2024年底,太湖已集聚功能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6家,功能膜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首次突破50%,达45.29亿元。
“今年,年产4500万平保护膜生产项目、年产300吨单向拉伸聚酰亚胺薄膜宽线生产项目等接连签约,总投资近50亿元。”在太湖县的“膜都”产业客厅,该县招商专干吴成带着记者去看“功能膜新材料的进化史”:“这东西本事大着呢——光学、电学、阻隔功能样样有,电子终端显示、新能源汽车、手机等都要用它。”
与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同名的小城太湖县,位于安徽西南部,靠近大别山南缘,户籍人口只有50多万,却硬是从无到有,培育出一个功能膜新材料产业集群。
十几年前,位于上海的金张科技计划向内陆转移,太湖县主动对接,把项目留了下来。落户太湖以来,金张科技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攀爬,产品现已涵盖智能手机显示屏保护用功能膜、新型显示屏外功能膜和屏内重要光学膜等多个领域。
如今,金张科技年销售额已从2010年的1000多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超过7亿元。更意外的是,金张像块“磁石”,把华强科技、联邦新材料等产业链伙伴一个个“吸”到了太湖。
“就好比一粒种子生长蔓延,最终形成一片树林,一个企业竟带起了一个产业集群!”太湖县科工信局相关负责人感慨。
十几年来,太湖县按照集群发展的思路完善产业生态,沿着产业链上下游顺藤摸瓜、延链补链,动态收集重点企业名录,建立目标企业库,绘制产业发展图谱、招商图谱,按图索骥、以商招商、精准招商,才有了从一粒种子到百家企业的成果。
在安徽强润新材料的车间里,聚酯薄膜生产线像条银色巨龙,不知疲倦地吐出基膜。
“聚酯薄膜是本地不少企业的生产原料,以前他们买这东西得去外地,运费成本是个不小支出,现在本地就能采购,省时省力。”太湖县科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的太湖已经形成从基膜、涂层等上游材料,到偏光片离型膜、光学胶等中游产品,再到显示模组、半导体应用等下游环节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太湖县的企业不甘于做“大路货”,专注求专、求新。目前,该县共有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6家属于功能膜新材料产业。
“必须往‘专精特新’里钻。”安徽富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寒对此深有体会。他们企业近三年每年把近5%的营收投进研发,在天津、东莞、太湖三地设研发机构,60余人的团队分头攻坚应用开发与基础研究。
“有研发打底,才能拿下高价值的大订单。”高寒拿起一块精密泡棉,“你看这款产品,用了我们研发的聚氨酯发泡技术,性能稳定性提高了。今年,我们聚氨酯发泡技术应用在新项目上后,很快就拿下国内手机ODM企业新手机机型的大订单。”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培养百亿企业、打造千亿产业’目标,聚力延链补链固链强链,做优做精做强特色产业,构建多链协同的功能膜产业发展生态,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鲜明标识度和行业话语权的‘中国膜都’产业地标。”太湖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安徽日报记者 陈成)
摊贩的话只讲了一半:这些功能各异的手机膜,都源自太湖县,但手机贴膜只是太湖县功能膜新材料产业中较小一部分。截至2024年底,太湖已集聚功能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6家,功能膜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首次突破50%,达45.29亿元。
“今年,年产4500万平保护膜生产项目、年产300吨单向拉伸聚酰亚胺薄膜宽线生产项目等接连签约,总投资近50亿元。”在太湖县的“膜都”产业客厅,该县招商专干吴成带着记者去看“功能膜新材料的进化史”:“这东西本事大着呢——光学、电学、阻隔功能样样有,电子终端显示、新能源汽车、手机等都要用它。”
与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同名的小城太湖县,位于安徽西南部,靠近大别山南缘,户籍人口只有50多万,却硬是从无到有,培育出一个功能膜新材料产业集群。
十几年前,位于上海的金张科技计划向内陆转移,太湖县主动对接,把项目留了下来。落户太湖以来,金张科技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攀爬,产品现已涵盖智能手机显示屏保护用功能膜、新型显示屏外功能膜和屏内重要光学膜等多个领域。
如今,金张科技年销售额已从2010年的1000多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超过7亿元。更意外的是,金张像块“磁石”,把华强科技、联邦新材料等产业链伙伴一个个“吸”到了太湖。
“就好比一粒种子生长蔓延,最终形成一片树林,一个企业竟带起了一个产业集群!”太湖县科工信局相关负责人感慨。
十几年来,太湖县按照集群发展的思路完善产业生态,沿着产业链上下游顺藤摸瓜、延链补链,动态收集重点企业名录,建立目标企业库,绘制产业发展图谱、招商图谱,按图索骥、以商招商、精准招商,才有了从一粒种子到百家企业的成果。
在安徽强润新材料的车间里,聚酯薄膜生产线像条银色巨龙,不知疲倦地吐出基膜。
“聚酯薄膜是本地不少企业的生产原料,以前他们买这东西得去外地,运费成本是个不小支出,现在本地就能采购,省时省力。”太湖县科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的太湖已经形成从基膜、涂层等上游材料,到偏光片离型膜、光学胶等中游产品,再到显示模组、半导体应用等下游环节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太湖县的企业不甘于做“大路货”,专注求专、求新。目前,该县共有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6家属于功能膜新材料产业。
“必须往‘专精特新’里钻。”安徽富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寒对此深有体会。他们企业近三年每年把近5%的营收投进研发,在天津、东莞、太湖三地设研发机构,60余人的团队分头攻坚应用开发与基础研究。
“有研发打底,才能拿下高价值的大订单。”高寒拿起一块精密泡棉,“你看这款产品,用了我们研发的聚氨酯发泡技术,性能稳定性提高了。今年,我们聚氨酯发泡技术应用在新项目上后,很快就拿下国内手机ODM企业新手机机型的大订单。”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培养百亿企业、打造千亿产业’目标,聚力延链补链固链强链,做优做精做强特色产业,构建多链协同的功能膜产业发展生态,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鲜明标识度和行业话语权的‘中国膜都’产业地标。”太湖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安徽日报记者 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