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数实融合,能源行业“新标配”
文章字数:2706
地下设施可视化管理、远程操控8公里以外的泵站……近日,记者走进淮河能源集团潘集电厂中控室,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机组的温度、压力等数据,几名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监测设备运行情况。
如今,这种数字化场景在能源企业已相当普遍,几乎成为“标配”。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当前,我省在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加快清洁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等多重使命下,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更好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孪生的“魔法”
“我们中控室电子屏幕上显示的数据都是机组的关键数据,便于工作人员查看。”淮河能源集团潘集电厂工程技术部相关负责人陈昊告诉记者,以前,两台机组运行需要700多人,现在借助数字化手段,只需200多人便可完成相关工作,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潘集电厂是煤电一体化清洁高效坑口电站,从2021年开始进行智慧化、信息化建设,依托“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大平台+N个模块”的建设理念,以厂级超融合私有云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为载体,通过数据孪生实现电厂资料数字化、数据资产化、应用服务化,并集成生产信息管理系统(MIS、SIS、视频监控)及预测性维护系统,打造服务于电厂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可视化数字孪生电厂。
目前,潘集电厂已实现全厂机、炉、电、化、煤、硫、灰、渣等系统的全自动控制,电厂智慧化水平已达到中级阶段,正努力向高级阶段迈进。
同样,作为宿州市装机容量最大的煤电企业,安徽钱营孜发电有限公司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我们电厂搭载了智慧栈桥、智慧巡检、智慧融合平台系统等多个模块,结合数字孪生、5G等技术,打通全厂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形成全厂数据一体化管理、共享、应用,实现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打造出‘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的智慧电厂。”钱营孜发电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听说。
当前,能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答题”,而是关乎未来发展的“必答题”“加分题”。在淮北矿业集团涡北选煤厂的“数字厂房”,管理人员不再四处奔波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只需轻点鼠标,各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便可清晰呈现在眼前。
“我们使用的数字孪生系统能同步调取故障点周边监控资源,实时监测设备温度变化,故障预判准确率达98.6%。”涡北选煤厂电信车间信息化班副班长陈栋梁说,在手机端也能查看重介密度趋势、仓位状态等40余项关键指标,远程操控响应时间缩短至10毫秒以内,这种响应速度和预判能力,就像给设备装上了一把“安全锁”,保障了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智能选煤数字孪生系统的助力下,涡北选煤厂实现了设备信息的全面联动,故障排查、药剂添加等工序效率大幅提升30%,万吨事故台时从0.55减至0.08,设备运维成本降低35%,药剂使用量减少45%,年节约电费超200万元。
为煤矿插上智慧“翅膀”
在煤矿副井口,AI智能安检闸机“火眼金睛”,0.3秒内就能精准识别未佩戴自救装置等11类违规行为;井下494台智能摄像机组成的监控网络,如同不知疲倦的“电子安监员”,时刻监测风险……日前,在淮北矿业集团杨柳煤矿,AI视频系统24小时不间断守护矿山的安全。
“过去,我们主要利用个人经验操作煤机割煤,现在,有了智能化技术,我们只需根据平台实时更新的煤层厚度、倾角等数据,操控采煤机滚筒自动调整截割高度即可完成割煤,真正实现‘采煤跟着数据走’。”杨柳煤矿综采智能化工作面控制台司机王合理说。
据了解,杨柳煤矿依托井下全覆盖的Wi-Fi信号和高速稳定的Wi-Fi专网,巡检机器人的高清视频和智能传感器监测信息得以快速传输,传输效率较传统工业环网提升20倍。“液压支架跟机移架、采煤机记忆截割等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让工作人员能随时查看工况数据,智能化生产水平得到质的提升。”杨柳煤矿党委副书记、矿长刘彤说。
在距淮北矿业集团杨柳煤矿1000多公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深处,皖北煤电集团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麻地梁煤矿也把信息化、物联网等技术运用到煤矿生产过程中,先后完成了“5G+智能采煤”系统、设备智能预警与远程会诊系统、“物联网+智能仓储”系统、无人值守一体化煤质销售管控系统、远程智能办公系统等十大智慧矿山系统。
在麻地梁煤矿采煤集控工赵强看来,煤矿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是矿工生活方式的转变。得益于智能化的运用,他们现在取消了夜班,基层矿区分三个班,两班作业、一班轮休,每班每月在矿工作培训21天,在家休假9天至10天,职工的幸福感显著提升。
皖北煤电集团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辉介绍,经过多年探索,如今,麻地梁煤矿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智慧园区和智慧矿山企业中唯一一家煤矿企业,2021年12月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
多方合力赋能转型
“这个机器人快速测灰系统是我们与天津德通、徐州泰瑞联合研制的,集成了刮板采样、湿法制样、富氧测绘等一大批高精尖技术,能完成采样、装瓶、读码等全过程,提高了样品的代表性和灰分测定精度,填补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空白。”淮河能源集团潘集选煤厂机电副厂长王斌说。
炼焦煤灰分含量是选煤生产控制的关键指标之一,哪怕灰分只相差0.5%,产品质量也会差一个等级,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而言,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的测灰仪成了必备仪器。
“我们目前使用的是离线检测。在线灰分检测技术速度快,目前国内有很多家在做灰分仪工作,但很少有能达到要求的企业,我们在积极沟通协商,争取早日实现在线灰分检测。”王斌说。
与潘集选煤厂不同的是,皖北煤电集团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以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生产出可用于家电、汽车等生产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多类化工产品,成功将工业燃料转化为高性能新材料,既为传统产业“减负”,又为新兴产业“赋能”。
中安联合还牵头组建了安徽省先进煤基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围绕国家战略和安徽省煤炭深加工、煤基及生物质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发展需求,重点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全力做好“煤头化尾”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省能源集团所属皖能电力与海尔卡奥斯合资成立的安徽智碳能源有限公司建设了安徽首个、行业领先的聚焦工业园区的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选择在长丰下塘工业园区先行先试,致力于打造“能源大脑”,构建可感、可知、可视、可控的能源数据体系。
截至2024年底,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功能模块数量达到88个,接入下塘工业园区及周边39家规上企业的用能数据,定期为企业推送诊断报告;上线“长丰县政府双碳监管平台”,助力政府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试点开展能源聚合交易,搭建覆盖厂区、车间和设备的三级计量监测系统等,不断强化平台服务能力,拓展应用场景。
(安徽日报记者 张彩莉)
如今,这种数字化场景在能源企业已相当普遍,几乎成为“标配”。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当前,我省在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加快清洁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等多重使命下,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更好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孪生的“魔法”
“我们中控室电子屏幕上显示的数据都是机组的关键数据,便于工作人员查看。”淮河能源集团潘集电厂工程技术部相关负责人陈昊告诉记者,以前,两台机组运行需要700多人,现在借助数字化手段,只需200多人便可完成相关工作,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潘集电厂是煤电一体化清洁高效坑口电站,从2021年开始进行智慧化、信息化建设,依托“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大平台+N个模块”的建设理念,以厂级超融合私有云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为载体,通过数据孪生实现电厂资料数字化、数据资产化、应用服务化,并集成生产信息管理系统(MIS、SIS、视频监控)及预测性维护系统,打造服务于电厂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可视化数字孪生电厂。
目前,潘集电厂已实现全厂机、炉、电、化、煤、硫、灰、渣等系统的全自动控制,电厂智慧化水平已达到中级阶段,正努力向高级阶段迈进。
同样,作为宿州市装机容量最大的煤电企业,安徽钱营孜发电有限公司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我们电厂搭载了智慧栈桥、智慧巡检、智慧融合平台系统等多个模块,结合数字孪生、5G等技术,打通全厂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形成全厂数据一体化管理、共享、应用,实现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打造出‘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的智慧电厂。”钱营孜发电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听说。
当前,能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答题”,而是关乎未来发展的“必答题”“加分题”。在淮北矿业集团涡北选煤厂的“数字厂房”,管理人员不再四处奔波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只需轻点鼠标,各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便可清晰呈现在眼前。
“我们使用的数字孪生系统能同步调取故障点周边监控资源,实时监测设备温度变化,故障预判准确率达98.6%。”涡北选煤厂电信车间信息化班副班长陈栋梁说,在手机端也能查看重介密度趋势、仓位状态等40余项关键指标,远程操控响应时间缩短至10毫秒以内,这种响应速度和预判能力,就像给设备装上了一把“安全锁”,保障了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智能选煤数字孪生系统的助力下,涡北选煤厂实现了设备信息的全面联动,故障排查、药剂添加等工序效率大幅提升30%,万吨事故台时从0.55减至0.08,设备运维成本降低35%,药剂使用量减少45%,年节约电费超200万元。
为煤矿插上智慧“翅膀”
在煤矿副井口,AI智能安检闸机“火眼金睛”,0.3秒内就能精准识别未佩戴自救装置等11类违规行为;井下494台智能摄像机组成的监控网络,如同不知疲倦的“电子安监员”,时刻监测风险……日前,在淮北矿业集团杨柳煤矿,AI视频系统24小时不间断守护矿山的安全。
“过去,我们主要利用个人经验操作煤机割煤,现在,有了智能化技术,我们只需根据平台实时更新的煤层厚度、倾角等数据,操控采煤机滚筒自动调整截割高度即可完成割煤,真正实现‘采煤跟着数据走’。”杨柳煤矿综采智能化工作面控制台司机王合理说。
据了解,杨柳煤矿依托井下全覆盖的Wi-Fi信号和高速稳定的Wi-Fi专网,巡检机器人的高清视频和智能传感器监测信息得以快速传输,传输效率较传统工业环网提升20倍。“液压支架跟机移架、采煤机记忆截割等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让工作人员能随时查看工况数据,智能化生产水平得到质的提升。”杨柳煤矿党委副书记、矿长刘彤说。
在距淮北矿业集团杨柳煤矿1000多公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深处,皖北煤电集团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麻地梁煤矿也把信息化、物联网等技术运用到煤矿生产过程中,先后完成了“5G+智能采煤”系统、设备智能预警与远程会诊系统、“物联网+智能仓储”系统、无人值守一体化煤质销售管控系统、远程智能办公系统等十大智慧矿山系统。
在麻地梁煤矿采煤集控工赵强看来,煤矿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是矿工生活方式的转变。得益于智能化的运用,他们现在取消了夜班,基层矿区分三个班,两班作业、一班轮休,每班每月在矿工作培训21天,在家休假9天至10天,职工的幸福感显著提升。
皖北煤电集团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辉介绍,经过多年探索,如今,麻地梁煤矿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智慧园区和智慧矿山企业中唯一一家煤矿企业,2021年12月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
多方合力赋能转型
“这个机器人快速测灰系统是我们与天津德通、徐州泰瑞联合研制的,集成了刮板采样、湿法制样、富氧测绘等一大批高精尖技术,能完成采样、装瓶、读码等全过程,提高了样品的代表性和灰分测定精度,填补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空白。”淮河能源集团潘集选煤厂机电副厂长王斌说。
炼焦煤灰分含量是选煤生产控制的关键指标之一,哪怕灰分只相差0.5%,产品质量也会差一个等级,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而言,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的测灰仪成了必备仪器。
“我们目前使用的是离线检测。在线灰分检测技术速度快,目前国内有很多家在做灰分仪工作,但很少有能达到要求的企业,我们在积极沟通协商,争取早日实现在线灰分检测。”王斌说。
与潘集选煤厂不同的是,皖北煤电集团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以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生产出可用于家电、汽车等生产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多类化工产品,成功将工业燃料转化为高性能新材料,既为传统产业“减负”,又为新兴产业“赋能”。
中安联合还牵头组建了安徽省先进煤基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围绕国家战略和安徽省煤炭深加工、煤基及生物质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发展需求,重点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全力做好“煤头化尾”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省能源集团所属皖能电力与海尔卡奥斯合资成立的安徽智碳能源有限公司建设了安徽首个、行业领先的聚焦工业园区的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选择在长丰下塘工业园区先行先试,致力于打造“能源大脑”,构建可感、可知、可视、可控的能源数据体系。
截至2024年底,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功能模块数量达到88个,接入下塘工业园区及周边39家规上企业的用能数据,定期为企业推送诊断报告;上线“长丰县政府双碳监管平台”,助力政府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试点开展能源聚合交易,搭建覆盖厂区、车间和设备的三级计量监测系统等,不断强化平台服务能力,拓展应用场景。
(安徽日报记者 张彩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