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新质生产力赋能云南农文旅融合发展
张文娟
文章字数:1839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当下,云南农文旅融合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如特色农业庄园、民俗文化旅游村都在不断涌现出来。但跟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以及文化挖掘不深等问题。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市场对农文旅融合产品在品质和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云南利用新质生产力为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是推动云南农业增效、文化增色、旅游增质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数字农业体系,夯实农文旅融合基础
  数字技术丰富了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方式。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丰富的文旅资源。可以说,云南立足丰富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资源禀赋,可以挖掘的农文旅资源非常丰富。在云南部分水果种植基地中,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信息,种植者依据这些信息能及时了解作物生长环境。此外,智能灌溉施肥系统依据监测数据还能对水和肥料用量精准把控,使得水果产量和品质都大幅提高。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数字农业体系涵盖建立完备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借助区块链技术,能完整记录农产品从种植经加工到销售的所有信息。可见,云南构建数字农业体系是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之举,将农业、文化以及旅游深度整合,能助力云南在产业融合方面取得显著发展,同时推动当地经济迈上新台阶。
  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实现资源的价值转化。要明确目标导向,完善顶层设计。深度挖掘云南本土的自然条件、产业功能、民族风貌、历史风俗等资源禀赋,整合全域优势资源,规划出“综合服务区+产业特色区+主题游线”的融合发展立体架构,制定出主题明晰、特点突出、切实可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进一步改善乡村风貌,完备旅游功能。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主题,做好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升级和潜在资源的旅游化开发,创新各类资源的开发模式和利用效率,推动现有资源的价值转化。
  构建多业态复合型融合,达成产业效益最大化。农文旅融合应构建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产业为核心,旅游产业为形式的融合模式,形成“特色产品+工坊生产+观光体验+可持续循环运营”的多元要素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构建场景相融:以云南高原特色产业规模化种植为平台,在农产品种植时考虑观赏性、体验性,增加衍生品和互动体验活动。构建文化相融:挖掘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方面的民族文化、人文风俗之间的契合点,对具有本土特点的文化资源进行再塑造,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服务和差异化产品,以旅游化的方式融入一二产业的生产开发过程。构建生态相融:依托自然生态资源,打造生态友好的观光场景,将环保种植、绿色生产、有机产品、生态游览、研学科普有机统一,通过环保公益和活动互动增强与游客的黏性,推动农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文旅体验模式,提升农文旅融合吸引力
  云南农文旅的发展需要借助新质生产力进行创新,综合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裸眼5D和全息投影、综合环绕式音响、多通道同步视频、高清立体显示等设备,创新内容表达形式,对田园牧歌风光、农耕文化底蕴、传统民间技艺及蔬菜等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多维度、多模态展示,丰富数字农文旅产品的优质供给。此外,可邀请网红主播、旅游达人到云南乡村直播、拍摄短视频展示其风光、特色农产品和民俗文化,吸引更多潜在游客,通过举办线上虚拟旅游展览,让无法亲临现场的游客欣赏云南魅力以扩大其影响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为农文旅融合提供智力支持
  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人才就是其中一个核心要素。云南可与高校合作设置“高校文旅专项计划”或“订单班”,培养既懂农业生产又懂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定向培养人才返乡工作。同时,云南要加强科技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与相关科技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发挥来云南旅居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大学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旅居人员的积极作用。相对而言,这部分人是比较熟悉和善于利用数字技术的。基于此,可发挥他们在科技应用方面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从而为云南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理念、技术与方法,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总之,云南农文旅融合发展,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契机,结合本地资源禀赋,通过数字赋能、人才培养、文化IP打造等路径,构建“世界遗产引流、千村特色留客、全域服务创收”的良性生态,推动云南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
  作者单位: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