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老粮仓“变形记”:合肥新粮仓如何 以“文商旅”融合激活城市消费新活力?
文章字数:1408

夜晚降临,华灯初上,合肥市蜀山区怀宁路的新粮仓KUKUPARK文化商业合集(以下简称“新粮仓”)灯光渐次亮起,万吨筒仓在光影中勾勒出工业时代的轮廓,草坪市集上飘来咖啡与烧烤的香气,相声剧场里传出阵阵笑声。这里曾是安徽省机械化粮库,如今却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现象级”城市地标——开业不到一年,累计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营收突破3亿元。这座老粮仓的蜕变,正是合肥探索“文商旅融合+城市更新”模式的生动实践。
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
1993年建成的安徽省机械化粮库,曾是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见证者。随着城市扩张与产业升级,这座占地14.3万平方米的老粮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23年,合肥市蜀山区启动改造计划,提出“新旧相辉”原则:保留万吨筒仓、铁轨、铁道大棚等工业遗迹,同时注入现代商业基因,打造“可吃、可玩、可购、可娱”的沉浸式消费场景。
“改造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让历史与现代对话。”新粮仓项目负责人姚毅介绍,团队在加固建筑安全性的基础上,对水电、燃气、绿化等基础设施进行颠覆性改造,并引入“策展型零售”模式。例如,筒仓内部被改造成艺术画廊和书店,外文书店“可以书店”成为安徽首家外文艺术空间;铁道大棚变身为非遗手作市集,游客可体验木雕、陶艺等传统工艺。
走进新粮仓,26家安徽首店和7家城市旗舰店构成了独特的消费矩阵:冯校长成 都 老 火锅 、LEZO音乐现场、度世界精酿啤酒博物馆等品牌吸引食客排队打卡;相声剧场与AR沉浸式体验馆让传统曲艺与科技碰撞出新火花;马术俱乐部、屋顶篮球场则成为运动爱好者的聚集地。
城市更新的“合肥样本”
“周末来这里,白天逛市集、看展览,晚上听相声、喝精酿,体验感拉满!”来这里消费体验的游客林先生说。新粮仓这种“一站式”消费体验的背后,充分彰显地方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底蕴、区域产业优势,注重商旅文融合,发挥不同业态的相互引流作用。如淮河路步行街探索引入科创元素,突出“智惠”气质,安徽首个裸眼3D大屏、大疆无人机落户淮河路步行街,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展示空间、华为全屋智能体验馆、S级小米之家等纷纷落户各大商业载体,逐渐满足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的双重需求。
繁荣的文旅发展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近年来,合肥市持续开展特色商业街的示范创建工作,出台了《合肥市特色商业街认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街区分类、功能品质、运营管理等做出详细规定,引导街区规范发展。经过近10年的培育创建,合肥市街区已有市级及以上特色商业街区46条,其中省级及以上19条、国家级3条。开展省级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培育创建,淮河路步行街、罍街、金大地东西街等10家特色商业街区(综合体、文创园区)入选首批省级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
此外,省、市两级均出台鼓励特色商业街区改造升级的奖补政策,引导街区扮靓形象、优化消费环境。近三年,合肥市共支持特色商业街区改造类项目22个,奖补1100余万元。
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改造,更是产业与文化的重生。新粮仓的蜕变,是合肥市聚力打造全新业态组合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目标缩影。接下来,合肥市将继续以引入新业态、老字号、特色品牌、区域首店为目标,加强情境式、互动式、沉浸式业态的引入,结合街区特色及品牌分布,打造全新业态组合模式,提升街区品牌档次和体验感。让现代都市人找回“逛街”的感觉。发挥街区的“老字号”载体作用,推动“老字号”进街区。让更多“新粮仓式”的创新场景将在这座城市涌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