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心劳互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探索
郑正
文章字数:2238
  一、劳动教育概要
  劳动是人类自身应有的自觉行动和内在心理需要。通过劳动,人类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产品,在劳动中不断的思考、训练让人类走向完善和成熟。因此,劳动不仅是一项体力工作,而且是磨练心智的过程。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收获劳动成果的重要途经之一,同时在劳动过程中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为今后走向工作、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建设世界、塑造自己的教育方式。[1]劳动不仅和身体运动相关,而且需要联合心理活动进行展开。其中包含各种心理现象中的认知成分、行为成分、意识成分。在劳动的过程中,需要劳动者随时要对自身的心理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评价和优化,使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正确的自我劳动意识、自我劳动发现、自我劳动更新与自我劳动的完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例如,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劳动环境,克服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通过自身的能力培养正确的环境适应观,进而适应劳动环境;同时,劳动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在劳动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而这一过程体现了个体的意志过程,学生需要调节自身的意志力而达到克服挫折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心理承受力、心理弹性以及对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此外,劳动教育通过体脑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发展。[2]对于存在心理问题及心理困扰的学生来说,参加具有疗愈效果的劳动,可以帮助调节心情,减少负性心理活动的影响。心理问题会造成学生具有负面情绪、负面认知甚至负面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陷入负性心理的状态而不能自拔。而参与劳动的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调整负性情绪、结交劳动伙伴。甚至在劳动过程中的体力工作还能帮助个体分泌化学递质,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因此,通过参加具有针对性的劳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心理不适。
  因此,通过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这一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学生适应学校、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自己都能产生很大的帮助。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例如专业老师和班主任可以共同帮助学生调节在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心理健康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劳动中进行心灵疗愈。因此,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通过具有心理学特征的劳动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能使他们具有积极的劳动意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的身心调节能力。
   三、实践和探索
  研究者所在的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要求和号召,以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为依据,执行包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依托学校的职业教育特色,在日常工作中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之中。学校通过实施“心劳互通”心理劳动教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并对帮助学生个人成长起到了推进作用。该模式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牵头,各二级心理辅导站为主体的形式开展活动,参与这项活动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学校领导、心理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工勤人员。以下是开展“心劳互通”心理劳动教育的实施经验。
  (一)在场地投入方面
  学校将校内土地作为心理劳动教育基地,方便开展具体活动。其中,校级层面为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留心花园”,学院层面为二级心理辅导站和劳动基地,其中包含了农田、实训室、模拟场所等。
  (二)在面向人群方面
  “心劳互通”的心理劳动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全校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投入到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此外,该模式还着重面向学校心理重点关注人群,其中包括心理问题学生和一般心理问题学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学生更容易遇到心理问题和困扰,而劳动基地便为他们提供了场所和条件,使他们有地方可以参与劳动。
  (三)在指导教师方面
  心理劳动教育模式的指导教师主要为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专职老师、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心理辅导员、学工线人员、班主任等。相关教师会在心理劳动教育中进行相应的组织管理、活动安排、物资经费投入、活动宣传招募、心理干预辅导等。这种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能接受指导,还能使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同时对有心理帮助需要的同学进行疗愈。
  (四)在活动形式方面
  心理劳动教育主要以“实践+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实践包括耕种、手工、技能操作等。例如,耕种劳动的内容涉及花卉、蔬果的种植。耕种基本从种子育苗直到采摘收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劳动调节身心,同时磨练意志,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学会自我发现、自我调节、自我感知,增强责任感,发现生命的意义。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配合,通过互帮、互助的模式增加人际沟通与理解,并结识朋友。当最后花卉盛开、蔬果成熟时,他们还能获得收获的喜悦感,并能体会到自我价值。
  通过开展“心劳互通”心理劳动教育,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反响较好。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劳动素养和心理素养的提升起到帮助。这种形式也可以推广到高校日常的学生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刘浩,陈婧.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启示[J].领导科学论坛,2023(3):149-152.
  [2]钱怡.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7):27-32.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